| 急功近利 | | 拼音: | jí gōng jìn lì | 简拼: | jgjl | | 近义词: | 贪功求名、急于求成、鼠目寸光 | 反义词: |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 | 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急于求成 | | 解释: | 急于谋求眼前的功利 | | 出处: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功。” | | 例子: | | | 歇后语: | | | 谜语: | | | 成语故事: |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为博士官, 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 三年不到花园游玩, 很负盛名, 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 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赋役日益苛重, 致使百姓怨声载道,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 董仲舒却因才遭妒, 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 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 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 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 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 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 深得汉武帝的器重, 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 正言直谏, 汉武帝对他恨头疼, 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 这次, 他找到了机会, 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 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 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 有恃无恐, 骄横暴戾。之前, 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 无一幸免。幸运的是, 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 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 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 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 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 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 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 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 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 大王向我提问, 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 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 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 阴谋侵略邻国的, 不会向仁爱者讨教, 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 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 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 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 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 是‘正其道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 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 才是仁的最高境界, 尧、舜、禹就是榜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