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党同伐异
拼音: dǎng tóng fá yì 简拼: dtfy
近义词: 结私营党、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反义词: 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用于书面语
解释: 伐:讨伐, 攻击。指结帮分派, 偏向同伙, 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 崇尚儒学, 至有石渠分争之论, 党同伐异之说, 守文之徒, 盛于时矣。”
例子: 读者幸勿比例惴测, 谓此事为某人写照, 此名为某人化身, 致生种种~意见。(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
歇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公元前141年, 刘彻即位, 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诏书, 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郡守推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 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 其有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 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 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 又呈上两篇文章, 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 都是论述天和人关系的, 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 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 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 谁就是反对“天”, 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套理论,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 予以禁上, 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 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 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 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非�:虾跷涞垡煌程煜碌男乃�。他亲政后, 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 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 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 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 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下统思想, 儒家学说更是盛行, 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 由萧望之主持, 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 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 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 则进行攻击。为此, 《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 把它称为“党同伐异”, 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已。

党开头的成语:
党豺为虐党恶佑奸党坚势盛党同妒异党邪丑正党邪陷正

异结尾的成语:
拔新领异本同末异标同伐异标新创异标新竞异标新立异
标新领异标新取异标新竖异逞奇眩异大同小异党同妒异
好奇尚异拘奇抉异名同实异弃同即异求同存异日新月异
赏同罚异时殊风异时移世异树同拔异析微察异因人而异
甄奇录异枝别条异逐新趣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