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康熙字典解字: 原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於何切, 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 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 在彼中阿。【傳】中阿, 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 荷也。如人擔荷物, 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 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 倚。衡, 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 大司空甄豐, 少阿羲和, 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 當阿東面致命。【註】阿, 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 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 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 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 亦曰阿城, 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 近也, 以其去咸陽近, 故號阿房。 又太阿, 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 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 狀如小兒, 長尺四, 黑衣, 赤幘, 大冠, 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 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 古名俳, 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 明阿賢, 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註】唯與阿, 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 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 於可反。【集韻】猗, 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 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 音遏。【釋典】有阿難。
分类:【戌集中】【阜字部】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阿 ā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 阿大。 阿爷。 阿爹。 阿罗汉。 阿毛。 阿婆。 阿弟。 阿姊。 笔画数:7; 部首:阝; 笔顺编号:52125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