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中国姓氏起源大全 >>: |
| 包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
| 姓氏起源 出自风姓, 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 教民捕鱼、畜牧, 以充庖厨, 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出自申姓, 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 楚国君蚡冒的后裔, 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为包氏。 据《后汉书》载, 丹阳包氏, 本为鲍氏, 为避王莽之乱, 改鲍为包, 成为包姓的一支。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 除龙图阁大学士, 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 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无不敛手, 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 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 治所在宛陵, 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 韩国初置上党郡, 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名人 包咸:字子良, 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 师事博士右师细君, 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 举为孝廉, 封郎中, 迁大鸿胪。明帝即位, 以咸有师傅恩, 特加赐俸禄, 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 终年71岁。 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 主张"练兵选将, 务实边备", 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 执法严峻, 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 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 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 为民申冤, 惩治权贵, 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 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 终年63岁, 谥孝肃, 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 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 号倦翁, 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 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 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 肆力北魏, 兼习二王, 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 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