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位置:中国姓氏起源大全 >>:
胡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起源
 
    关于胡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 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 其胡姓始祖, 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 周武王的东床快婿, 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 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 黄帝子孙, 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 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 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 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 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 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 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 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 得姓于齐宣王之时, 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 开始也很盛行。秦时, 有太史令胡母敬, 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 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 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 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 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 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 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 进入中原的外族, 纷纷"改姓胡氏", 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 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 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 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 胡氏以此为源地, 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 先后南达新蔡, 北到山西, 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 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 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 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 从中原渡江南下, 先迁到安徽, 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 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 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 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历史名人

  胡姓始祖, 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 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 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 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 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 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 作《博学篇》七章, 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 著《春秋公羊传》。胡安, 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 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 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 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 筑堤灌园, 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 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 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 宋代教育家胡安定, 经学家胡安国, 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 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 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 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 严立学规, 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 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 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 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 可谓是功高五岳, 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 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 史学家胡三�。魇蔽难Ъ液搿⒑鸷�, 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 军事家胡林翼等, 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 擅治印、绘画, 与刻工汪楷等合作, 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 著名学者胡适,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 小说家胡也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