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位置:中国姓氏起源大全 >>:
龙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起源

    源自舜臣龙氏后, 望归武阳宗祀延。
 
    关于龙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龙氏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 故不可详考。大致有六:
  出自黄帝龙行时。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 黄帝臣有龙行, 黄帝居有熊(今   河南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通志氏族略》所载, 龙氏, 舜臣也, 龙也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名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 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出自御龙氏之后《姓氏考略》所载, 龙姓出自御龙氏, 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 因有驯化龙的本领, 被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 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是为河南龙氏。
  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 相传董父, 已姓, 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氏的, 是为湖北龙氏。
  据《华阳国志》所载, 西汉时的羊可大姓中有龙氏。羊可郡, 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据《北史》所载, 且弥王、焉者国(今属新疆)王为龙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龙氏姓源因多涉及神话, 故今难以确定其始祖和具体的发源地。大致所知的是, 约在汉代, 龙姓已形成了三大繁衍中心。一为甘肃省境;二为湖北、湖南省境;三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由于龙姓支派繁多, 故从一开始就分布很广。像汉代以前已有龙姓迁入蜀中之地, 并由蜀中南迁于贵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龙氏家族也输入了许多新的支派。如《北史》所载, “且弥王、焉者国王皆龙姓”。焉者, 是当时称霸西域的一个国家, 在龙会当国王时, 曾击败龟兹王白王, 声名远播。后其子龙熙嗣立, 投降了后凉之主吕光, 遣子入侍, 结果, 就逐渐与汉人融合。与此同时, 中原一带的龙姓也同其他氏族一样, 因北方战乱大举南迁, 这样也使南方各地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 为后来江南一带的龙姓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堂号
   “世师堂”
   “八德堂”:后汉龙述, 字伯高, 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 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 口无择言, 谨约节俭, 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 提拔龙述为太守, 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 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龙氏又以“武陵”、“天水”为其堂号。

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 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 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历史名人
   龙汝元(?-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 今均属北京市)人, 字春舫。行伍出身, 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 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升大沽协副将, 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 他坚守北岸前炮台, 手燃巨炮, 重创敌舰, 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 字辑五, 号翰臣, 道光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 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 字积之, 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 在广州从康有为学, 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 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