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位置:中国姓氏起源大全 >>:
降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 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高阳氏, 又称颛顼或帝颛顼, 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 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国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 曾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 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 帝匠在河南濮阳, 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 故为东夷族。在古籍《五德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 苍舒、隤凯、捣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尨降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 称尨降氏, 后分衍为尨氏、降氏两支, 实为同宗同源, 史称降氏正宗。
“降”, 其字在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注:“‘不以贰降’, 降, 一本作‘隆’。”史学太公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业隆于襁褓”, 汉书“隆”作“降”, 著名的南宋朝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注解:“�。寥纭畢吔怠怠�。”著名明朝学者王铎也注按:“降, 读为‘隆’。”即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成王封唐叔姬虞于唐, 其子为晋侯。在周夷王姬燮继位后, 晋侯迁国于晋水流域, 改国号为晋, 建都于晋水之阳安邑闻喜一带, 其地土著人称之为“隆”。在春秋时期的古晋国, “隆”与“降”二字通假, 因此又称降城。本书要提请注意的是, 秦始皇在宰相李斯的建议下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13年)大举焚毁六国书籍、以及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12年)一举坑杀四百六十余名术士的事件, 史称“焚书坑儒”, 即在古降城(隆邑), 并非今山西绛县。这在著名东汉学者王符所编著的《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详细记载。
晋国后来彻底亡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其时就有降城国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 称降氏, 世代相传至今, 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朝鲜族, 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公元前后, 斯卢部落以金城为中心, 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从公元四世纪中叶起, 王位由金姓世袭, 王权逐渐得到加强。到公元四世纪末, 新罗国经常受倭军侵扰。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元年(公元402年), 高句丽国出兵驱逐了倭军, 将新罗国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新罗国仿汉制实行州、郡、县制。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公元520年), 新罗国颁布律令, 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 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 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
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公元532~562年), 新罗国先后统一弁韩人加耶部落, 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为与高句丽国争雄, 新罗国与百济国结盟, 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占领汉江上游地区,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又攻占百济国的汉江下游地区, 后乘势沿东海岸北上, 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新罗国的扩张招致高句丽、百济二国的不断进攻。到唐朝时期, 新罗国处境危急, 吁请唐王朝出兵干预, 唐高宗李治发大军至朝鲜半岛, 在新罗国的配合下, 于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灭了百济国, 再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了高句丽国, 新罗国借此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从公元四世纪末起, 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 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新罗国设立国学, 读《论语》、《礼记》等书, 包括当时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 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唐朝晚期即新罗国末期, 新罗王族之间因争夺王位, 引起国内战乱频繁, 民不堪命, 纷纷起义。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公元896年), 新罗赤裤军曾攻打到王都西部, 当时新罗王族弓裔、军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义军之中。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甄萱在完山州(今韩国全州)建后百济国。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 弓裔在松岳(今韩国开城)建立了后高句丽, 形成了后三国分立的局面。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四年(公元918年), 弓裔部将王建取代弓裔, 创建了高丽王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公元935年), 王建灭新罗国, 到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又灭后百济国, 高丽王朝遂统一朝鲜半岛。
王建有后裔以“天降斯人而承天下”为得, 取姓氏为天降氏(천강성), 明末清初有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者, 按汉族习惯, 将其姓氏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降氏(강성), 读音作jiàng(ㄐㄧㄤˋ)。
    第四个渊源
    源于壮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壮族降氏, 祖先原为汉族, 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平定西南, 最后留守在西南边疆, 后迁驻广西地区, 和当地的壮族同胞通婚, 逐渐演变为壮族, 把将降氏带入壮族, 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降氏, 是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编外的姓氏, 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后金初年, 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四处征伐, 统一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各民族部落, 凡在战争中俘获之后投降者, 便随意强行赐予姓氏称呼, 降氏即为其中之一, 满语为Giyang Hala, 汉译读音为jiàng(ㄐㄧㄤˋ)。
由于地位低下, 降氏族人或为包衣(家奴), 或为兵勇炮灰、或为杂役, 因此不入满清姓氏典籍。

得姓始祖

尨降(厖降)、唐叔虞(姬虞)、王建。

迁徙分布
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 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四十八位, 以汝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f繁峙县、偏关、介休市, 河北省的石家庄市、邢台市宁晋县、怀安市, 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 河南省的平顶山市汝州市, 北京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上思县、黑龙江省的绥化市望奎县和密山市及双鸭山市宝清县, 台湾�。约俺省⒑⑷毡尽⑿录悠碌鹊�, 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汝 州:商王朝时期为古霍国之地, 周武王带大军打败商纣后, 挥师包围霍都。霍侯开城投降, 周武王封霍侯的儿子为新的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平安, 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周平王迁都洛阳后, 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就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 改霍为梁, 迁霍后人至杨楼一带, 建小霍城安置, 为梁小邑。春秋时梁国西南曼氏国兴起, 一度将梁和霍纳入自己的版图。曼氏国后被楚国所灭, 汝州成为楚的北部边地。再后郑国打败楚国, 把汝州地纳入郑国的版土。战国时期, 梁城位于洛阳东南户的战略地位被军事家们所看重, 梁地区成为诸侯争夺的中心地带, 韩国灭郑国后, 梁地归韩国管辖, 改梁为南梁, 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注人城(庙下东一带)阳人城(梁古城)郸狐聚(临汝镇一带)赫人聚(杨楼石台村一带)等几个大的城池。汝州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实行郡县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县, 归三川郡管辖, 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 归颍川郡管辖。汉朝承袭秦制, 汝州西部仍为梁县, 汉高祖元年(乙未, 公元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梁县归属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戊辰, 公元前113年)在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承休国, 安置周的后人姬嘉。西汉元鼎五年(己巳, 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东汉时期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梁县属河南尹。三国时期仍为梁县, 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东南部的小屯一带归豫州的颍川郡管理辖。西晋咸宁六年(庚子, 公元280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 历史进入西晋, 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 汝州仍为梁县, 归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一带归襄城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东晋建武元年(丁丑, 公元317年), 属东晋, 后归前赵;东晋兴宁三年(乙丑, 公元365年)属前燕, 隶河南郡;东晋太和四年(己巳, 公元369年)属前秦, 隶豫州河南郡;东晋太元二十年(乙未, 公元395年)属后燕, 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五年(己酉, 公元409年)属后秦, 隶豫州河南郡;东晋义熙十三年(丁巳, 公元417年)属东晋。东晋元熙二年(庚申, 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政府为扩大自己的虚名滥设州县。汝州的建制随北朝的变迁而变动。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 南朝齐隆昌元年(甲戌, 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设南汝原县, 南朝梁普通八年(丁未, 公元527年)在今杨楼梁故城置汝北郡, 后在今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 在霍城置石台县, 在今小屯成安城置东汝原县, 汝北郡从西到东共领石台、梁县、治城、南汝原、东汝原五个县。北魏永熙三年(甲寅, 公元534年),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汝州属东魏。同年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东魏兴和元年(庚申, 公元539年)恢复汝北郡, 在承休国旧地置承休县, 移郡治至承休县;东魏武定元年(癸亥, 公元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 废治城县入梁县。北周建德六年(丁酉, 公元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 公元584年)置伊州, 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 治梁县城。隋大业八年(壬申, 公元612年), 移承休县至汝原县, 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 治承休县城, 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城等八县。唐朝时期汝州建制多变:武德四年(唐辛巳, 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 领承休、梁、郏三县;唐贞观元年(丁亥, 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 撤承休县, 把鲁山划为伊州;唐贞观八年(甲午, 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 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唐证圣元年(乙未, 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县(后改龙兴县);唐先天元年(壬子, 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 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 改汝州为临汝郡, 属都畿道(东都洛阳), 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唐乾元元年(戊戌, 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 设东都畿都防御使, 驻有重兵防守。五代时期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 建制随唐制, 仍为军事要地。后周显德三年(丙辰, 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 入梁县, 汝州领六县。宋朝时期汝州建制仍袭唐制, 北宋崇宁四年(乙酉, 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北宋政和五年(乙未, 公元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 属京西北路, 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公元1127年(丁未, 公元1127年), 汝州被金国占领。汝州属南京路, 金中央直辖, 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金泰和七年(丁卯, 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金泰和八年(戊辰, 公元1208年)划叶属裕州。元至元八年(辛未,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 领梁、郏县、鲁山三县, 宝丰废县为镇, 归梁县管辖。明洪武元年(戊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 改省为“承布宣政司”, 只管民政, 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蛭。∠律杩�(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 将梁县省入汝州, 领郏县、鲁山两县。明成化十一年(乙未, 公元1475年)4月, 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 汝州领三县。明成化十二年(丙申, 公元1476年)9月, 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 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 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 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 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 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 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 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 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 叫巡道, 河南有二, 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 河南道驻汝州。清朝沿袭明制, 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 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民国元年(壬子, 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 仍领四县。民国二年(癸丑, 公元1913年)汝州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 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 归许昌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公元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 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1986年, 撤专区建制, 实行市(地)管县, 改隶平项山市。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 属省直辖, 计划单列, 由平项山市代管。
堂号
汝州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降氏家谱, 著者待考, 民国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四芝兰村。

历史名人
降绍瑞
(公元1937~今), 曾用名降绍睿;山西介休人。著名图书馆学专家。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9年至今一直在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工作。先后做过借阅、图书宣传、阅读辅导, 到工厂、郊区农村进行科技服务, 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迁入新馆整理书库、采用中图法改编图书。可以说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大都做过, 比较熟练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规律、特点和方法。制定工作计划、规章制度, 对青年同志传、帮、带。
1984年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担任馆长, 上靠领导、下靠群众, 克服人少, 经济不足困难, 发挥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书育人职能。1985年起使跨入市级文明图书馆行列。1989年成为天津市十二个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唯一的全国文明图书馆。
1989年10月起, 担任区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 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搞好队伍建设, 开发利用文献资源, 馆网协作, 建设和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连续十年保持市级文明图书馆称号。199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 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多次被评为先进上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学术研讨, 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会议或刊物交流发表获奖。1998年8月编著《走进图书馆丛书——初中生读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其生平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
降绵续
(公元1939~今), 山西介休人。著名军工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 二重集团模锻分厂质管科科长。
1964年以来先后参与216火炮及航空模锻件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自行设计了大型圆形模锻件带斜度的切边模冲头、燕尾退楔装置等。撰写“高筋模锻件放心品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改进”论文, 获二重科技论文二等奖;1981年负责重型汽车复杂模锻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
降大任
(公元1943~今), 山西忻州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1966年9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 1969年任山西忻县工交局干事, 1975年5月调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1977年调任西藏日报社编辑、记者。
1980年10月调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院任《晋阳学刊》编辑, 1995年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1999年任主编兼主任。兼任全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于编务之余, 从事历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女神的故乡》、《咏史诗注析》(与张仁健合作)、《美与艺术》、《元遗山新论》、《黄河古诗词》、《侯方域、汪琬、魏禧散文选》、《气生道成》等七种。参与编辑了《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名词典》等, 编有《唐风集》、《新诗精华》、《名联集锦》、《古人家训》等书。在国家一级报刊发表论文有《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自由体与逼近口语》、《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论元好向的气节问题》、《对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文化研究15问》、《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等, 被多种报刊转载, 摘介。另发表其他报刊文章三百篇左右。论文《仓央加措情歌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 获1980年西藏自治区文艺评论二等奖。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153期、227期分别对专著《咏史诗注析》、《黄河古诗词》专文评价, 认为填补了古典诗歌分类选注的空白, 两书注释准确简要, 足见功力。《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专文评介《元遗山新论》, 认为该书系建国后大陆学界对金元之际文化名人元好向研究的第一部论著, 该书被中国民族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
降玉琳
(公元1945~今), 笔名降于斯;河北怀安人。著名现代国画工笔大师。
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现任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工会组宣部部长, 海勃湾矿务局文联秘书长, 副研究馆员, 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 内蒙美术家协会理事,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乌海市美术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下乡当知青, 也当过煤矿工人, 中学时曾从师于著名国画家白铭先生。一直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乌海市展览, 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 同时有十余幅获奖。其中, 《四季花鸟屏》获内蒙第三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二等奖;参加《中国煤矿第二届美术书法展》, 作品《残荷图》在中国职工画廊展出;作品《荷塘》获内蒙古第四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一等奖, 入选《晋煤杯全国煤矿职工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作品《仙人头》获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作品《荷塘情趣》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美展优秀奖。多年来潜心于工运理论研究, 有十篇论文在自治区论文评选中获奖, 如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获内蒙古自治区工运理论论文评选一等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工作运作的构想》获1994年度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十余篇次文章被收录于《中国工会理论文库》等十余部国家级论文典集。曾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个人传略先后被编入, 当代中国英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高级专业干部实绩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华百科英才大典》。
1992年荣获“全国煤炭系统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内蒙古总工会与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读书自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授予“自学成才”奖。
降绛
(公元1945~今), 壮族;广西上思人。著名民族文化专家。摄影师。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副主编《可爱的上思》一书被地市、省区、全国性报刊、出版社采用的论文, 调查报告等文章、图片三百多篇(幅), 其中有二十多幅照片被《广西年鉴》、《广西画报》、《民族画报》采用。论文《发展糖蔗生产对上思脱贫致富的作用》不仅被《防城港日报》、《中国乡镇、社科要论文摘》等九家报刊采用, 还应邀到大连、西安、武汉参加学术研讨会, 该文被评为全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开发十万大山旅游资源的探讨》、《开发十万大山"三大工程"的思考》等分别获第二、三、四、五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或三等奖。选入《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中国当代社科文论丛书《改革开放文论》、《世纪文典》等十多部巨著。二十多年来, 先后获地厅级以上先进或奖励三十余次, 其中省部级奖九次, 晋升一级工资。学术研究成果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世界文化名人辞�!�。
1998年被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授予研究员, 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降经元
(公元1946~今), 山西介休人。著名地方戏剧艺术家。1965年毕业于山西晋中艺术学�!�
1959年参加山西介休晋剧团, 1960年随介休新艺晋剧团划归四川成都市。1961年回山西和原晋中青年晋剧团合并, 送晋中艺校学艺, 学业期满后, 在晋中青年晋剧团和晋中晋剧团担任须生演员。历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现任晋中晋剧团党支部书记、晋中文化局党委委员、兼任晋中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剧协会员。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近四十年, 演出剧目有四十多个。1982年获晋中地区优秀演员奖。1984年主演《杨儒传奇》参加华北四省振兴晋剧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在新编历史剧《齐宫外史》中饰晏要参加晋中地区调演获主角一等奖。1991年再获地区现代戏调演一等奖。1995年10月以《下河东》一折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 1996年10月在新编历史剧《绵山祭》参加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出中扮演《晋文公》又获优秀配角奖。
1995年12月被授予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为其录制了《墙头记》、《杨儒传奇》、《二进宫》、《将相和》等唱片。
1984年山西广播电台为其举办了戏曲专题节目。先后在省电台播出的节目有十几出戏的选场和选集。
降云
(公元1952~今), 女, 笔名绛云、雨兆;北京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民革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 编审。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监察员, 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 民革北京市委委员。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李姓与公子》、《孔子》、《工熙凤》, 评论集《艺苑撷草》、《拾遗集》、《艺海给珠》, 工具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 论文有《鲁迅论我国古代神话的散亡》、《评三泽玲尔否定屈原作<离骚>的五点理由》, 编�!妒止慵恰贰ⅰ吨褡啊�, 主编、撰稿《中外小说大辞典》, 编撰《中外儿童文学精华》、《新编世界童话一百篇》, 编著《历代诗话论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史记》、《友谊词选》、《鹧鸪天词选注》、《贺新郎词选注》等, 编辑图书数十种。其所编《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屈大均全集》、《屈原与他的时代》等, 分别获国家、省部级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