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 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 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 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 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 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 虽仍不全, 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分解解释:
| 吐 | (tù,tǔ,)吐
tǔ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 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
放出, 露出:高 | 查看详解 | | 火 | (huǒ,)<IMG border=0 align=right src='/editor/Temp/ | 查看详解 | | 罗 | (luó,)罗
(羅)
luó
捕鸟的网:罗网。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 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 | 查看详解 | | 语 | (yù,yǔ,)语
(語)
y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 | 查看详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