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1.亦作"忽荒"﹑"忽恍"﹑"忽慌"。(1)谓似有似无, �:环置�。《老子》:"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忽恍。"汉贾谊《鵩鸟赋》:"释智遗形, 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 与道翱翔。"汉扬雄《<法言>序》:"神心忽恍, 经纬万方。"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而其道密微, 寂寥忽慌, 无形可以见, 无声可以闻。"章炳麟《征信论下》:"从是雠质自离者, 诚有可知, 亦或忽恍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 析惕乎虹霓之间。"《文�。喙�<答宾戏>》:"应龙潜于潢污, 鱼鼋媟之, 不睹其能奋灵德, 合风云, 超忽荒而躆昊苍也。"李善注:"项岱曰:忽荒, 天上也。"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跃踸踔, 陵忽慌, 从容与道化同逌, 逍遥与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唐孙樵《骂僮志》:"忽恍乎若病酲之未醒, 茫洋若痴人之暝行。" 2.黄帝臣名。善忘之人。
分解解释:
| 忽 | (hū,)忽
hū
粗心, 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
迅速, 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长度 | 查看详解 | | 怳 | (huǎng,)怳
huǎng
古同“恍”。
笔画数:8;
部首:忄;
笔顺编号:44225135
| 查看详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