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而今人称春节, 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 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 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 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 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 可带汤吃, 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 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 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 大封功臣, 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 为逼他出山受赏, 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 追念子推,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 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 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 风和日丽,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 因“五”与“午”同音, 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 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 投水自�。谑侨嗣且猿贼兆印⑷鄣壤吹磕钏�。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 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 云锦织作稍慢, 天帝大怒, 将织女逐回, 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 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 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 摆设香案, 穿针引线, 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 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 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秋高气爽, 明月当空, 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 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 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 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 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 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 摆上丰盛的菜肴, 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 或喝酒聊天, 或猜谜下棋, 嬉戏游乐, 谓之“守岁”。零点时, 众人争相奔出, 在庭前�;鹑忌� ( 古称“庭燎”, 取其兴旺之意 ) , 并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 以求首先发达, 大吉大利。此时, 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 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 ( 孟 ) 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 ( 孟 ) 是老大, 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 、仲、叔、季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 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 子为鼠, 丑为牛, 寅为虎, 卯为兔, 辰为龙, 巳为蛇, 午为马, 未为羊, 申为猴, 酉为鸡, 戌为狗, 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如子年生的肖鼠, 亥年生的肖猪, 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 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 一遇休戚祸福, 往往牵扯起来, 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 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 各有天干、地支相配, 每项两个字, 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 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 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 男女双方互换庚帖, 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 以确定能否成婚, 吉凶如何。

【孝悌】孝, 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 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 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 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 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⒀颉⒅�, 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⒀颉Ⅴ� (shi , 猪 ) 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 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 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 没有�!S捎诩漓胝吆图漓攵韵蟛煌�, 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 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 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 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孤面向东以北为上, 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 王族在路门右侧, 面向南以东为上, 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 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 天子和臣子行揖礼, 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 “春见曰朝, 秋见曰觐”, 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 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 称为三揖: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 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 专用于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 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 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 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 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 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 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于地, 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 子拜父, 拜天拜神, 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 拜祖拜庙, 拜师, 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 三日空首, 四曰振动, 五日吉拜, 六日凶拜, 七日奇拜, 八日褒拜, 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 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 挺直身子, 臀不沾脚跟, 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 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 坐时两膝着地, 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 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 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 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 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 以右为尊, “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 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 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 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 其次是坐北向南, 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 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 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 桌朝大门, 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 8 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 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 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 散座则不分席次。

            �。薄  。�

          �。场     。�

          �。怠     。�

            �。贰  。�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 ( 二十岁 ) 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 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 并享受成人待遇, 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 戴上簪子 ) 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 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 “丞相为祖道, 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 既祖, 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 临行祭路神, 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 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 戒其嗜欲, 以示心地诚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 致斋三日, 宿于内室, 要求“五思”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 ) ,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 散斋七日, 宿于外室, 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 也不参加哀吊丧礼, 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 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 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 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 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 公子从车骑, 虚左, 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 两手放在额上, 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 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 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 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 县吏劝陶束带迎见, 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 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 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 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 故多以诗文相赠答, 扬才露己, 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 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 更是不可有酒无诗, 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主要的有:

(1)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相关资料

  繁体字大全对照表
  谐音梗大全
  常见入声字表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测算简表
  生活雅语大全
  汉字顺口溜大全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二(1000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2500字)
  加一笔变新字大全
  健康饮食的顺口溜
  中国十大名花
  历代汉字间架结构
  《方言调查字表》难识字汇总检释
  中国古语大全
  《饮食三十二反歌》全文阅读
  平水韵表(完整版)
  《教儿经》全文阅读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
  《医学三字经》全文阅读
  《佛教三字经》全文阅读
  《道教三字经》全文阅读
  常用中药药性歌诀
  民间通用祭文大全
  结婚年限的称呼
  各国币种符号大全
  中国别称大全
  中国古代识人术
  中国军衔等级图片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