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来源佛教的55个词语

我们生活中很多词语就来源于佛教,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吧。
 
1、智慧:智慧”一词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 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 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2、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皆大欢喜, 信守奉行。”指人人都高兴满意。
 
3、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 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 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
 
4、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 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 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 只有自己知道。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 冷热自知。
 
5、不可思议: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6、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 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 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7、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 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 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 天空任鸟飞。”
 
8、三生有幸:三生, 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 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 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9、前因后果:因是能生, 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10、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 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 不必怨天尤人。
 
11、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 由自己承�:蠊�。
 
12、早知今日, 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 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 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
 
13、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 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 种李得李。”
 
14、生老病死:佛教认为, 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 也称为(果报)四相。
 
15、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 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 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 嘴下面是“口”, 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16、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17、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18、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 能染污心性, 故称尘缘。
 
17、差别、平等:在佛学上, 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 针对平等而言, 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 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 怨亲不二, 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 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 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18、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 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 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 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19、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 佛教又称为“无明”, 是贪、嗔、痴三毒之一, 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 叫作“痴心”。
 
20、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21、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 就妄下结论。
 
22、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 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水月镜像, 岂有生灭?”
23、爱河:爱欲浸染人心, 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 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 先干爱河水。”
 
24、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示, 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25、婆心:即“老婆心”之略, 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 絮絮叨叨, 犹如老婆子饶舌, 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26、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 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 获得自在无碍。
 
27、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 慧眼, 第三只眼——天眼, 顶门具眼也。
 
28、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 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 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 就是一尘不染。
 
29、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 竿木随身。”现在指人不穿衣服。
30、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 未称宗师。”意思是, 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 但未能圆融一体, 和光同尘, 也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
 
31、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 爱上公主, 相思成疾, 几至命�!O种傅シ矫娴脑竿图苹�。
 
32、一笔勾: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 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销”。
33、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 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 应汝行事。于横陈时, 味同嚼蜡。”
 
34、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 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 爱嗔相激, 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 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 只有断爱、离爱、割爱, 才能获得觉悟。
 
35、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 五戒之不妄语。
36、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 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 尔来何为!以可诳俗, 难动六通。去, 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 因问道意。佛为解释, 即得须陀�。ㄐ〕顺豕�。”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 这叫做“不净观”, 专用以破除淫欲。
 
37、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 “界”是空间, “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 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还有一种解释:“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 并非现代名词, 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词, “世”为时间意, “界”为空间意, 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
 
38、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 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名一弹指, 二十弹指名一罗预, 二十罗预名一须臾, 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 “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 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 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39、当下:佛教用语, 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40、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 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用以悬挂钟鼓。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41、觉悟:“觉”, 梵语为bodhi, 鸠摩罗什译作“道”, 玄奘译作“觉”。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42、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43、空中楼阁:比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 循序渐进。
 
44、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 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 流注新王之顶, 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 除却疑虑, 从而心地清凉。
45、心心相印:心者, 佛心;印者, 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 不依言语, 直以心印心, 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 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46、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 它本是佛教用语,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 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 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47、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 开口即错, 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 不少禅师用棒, 或用喝, 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48、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 感动天神, 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49、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 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 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50、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 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 “小品”与“大品”相对, 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镅约蛟�, 便于诵读和传播, 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51、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 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薄ⅰ吧材巧稹薄ⅰ吧材侨馈钡纫彩欠鸾逃糜�。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52、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 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 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53、抖擞:很难想象, 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 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 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 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54、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 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55、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 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 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与魔王的斗争, 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 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 而佛陀做到了。
 
   源于佛教的成语, 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现代的生活中, 我们一说话, 就可能用到与佛教相关、来源于佛教的词语, 这些词语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当中, 随着不断的变化, 一些词语已经失去了原来佛教里的含义,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
 
 
 
1、智慧:智慧”一词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 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 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2、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皆大欢喜, 信守奉行。”指人人都高兴满意。
 
3、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 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 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
 
4、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 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 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 只有自己知道。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 冷热自知。
 
5、不可思议: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6、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 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 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7、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 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 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 天空任鸟飞。”
 
8、三生有幸:三生, 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 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 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9、前因后果:因是能生, 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10、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 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 不必怨天尤人。
 
11、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 由自己承�:蠊�。
 
12、早知今日, 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 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 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
 
13、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 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 种李得李。”
 
14、生老病死:佛教认为, 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 也称为(果报)四相。
 
15、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 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 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 嘴下面是“口”, 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16、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17、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18、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 能染污心性, 故称尘缘。
 
17、差别、平等:在佛学上, 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 针对平等而言, 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 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 怨亲不二, 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 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 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18、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 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 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 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19、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 佛教又称为“无明”, 是贪、嗔、痴三毒之一, 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 叫作“痴心”。
 
20、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21、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 就妄下结论。
 
22、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 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水月镜像, 岂有生灭?”
23、爱河:爱欲浸染人心, 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 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 先干爱河水。”
 
24、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示, 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25、婆心:即“老婆心”之略, 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 絮絮叨叨, 犹如老婆子饶舌, 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26、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 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 获得自在无碍。
 
27、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 慧眼, 第三只眼——天眼, 顶门具眼也。
 
28、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 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 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 就是一尘不染。
 
29、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 竿木随身。”现在指人不穿衣服。
30、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 未称宗师。”意思是, 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 但未能圆融一体, 和光同尘, 也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
 
31、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 爱上公主, 相思成疾, 几至命�!O种傅シ矫娴脑竿图苹�。
 
32、一笔勾: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 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销”。
33、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 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 应汝行事。于横陈时, 味同嚼蜡。”
 
34、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 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 爱嗔相激, 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 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 只有断爱、离爱、割爱, 才能获得觉悟。
 
35、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 五戒之不妄语。
36、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 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 尔来何为!以可诳俗, 难动六通。去, 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 因问道意。佛为解释, 即得须陀�。ㄐ〕顺豕�。”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 这叫做“不净观”, 专用以破除淫欲。
 
37、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 “界”是空间, “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 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还有一种解释:“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 并非现代名词, 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词, “世”为时间意, “界”为空间意, 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
 
38、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 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名一弹指, 二十弹指名一罗预, 二十罗预名一须臾, 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 “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 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 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39、当下:佛教用语, 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40、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 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用以悬挂钟鼓。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41、觉悟:“觉”, 梵语为bodhi, 鸠摩罗什译作“道”, 玄奘译作“觉”。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42、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43、空中楼阁:比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 循序渐进。
 
44、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 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 流注新王之顶, 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 除却疑虑, 从而心地清凉。
45、心心相印:心者, 佛心;印者, 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 不依言语, 直以心印心, 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 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46、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 它本是佛教用语,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 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 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47、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 开口即错, 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 不少禅师用棒, 或用喝, 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48、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 感动天神, 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49、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 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 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50、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 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 “小品”与“大品”相对, 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镅约蛟�, 便于诵读和传播, 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51、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 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薄ⅰ吧材巧稹薄ⅰ吧材侨馈钡纫彩欠鸾逃糜�。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52、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 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 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53、抖擞:很难想象, 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 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 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 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54、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 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55、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 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 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与魔王的斗争, 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 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 而佛陀做到了。
 
   源于佛教的成语, 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现代的生活中, 我们一说话, 就可能用到与佛教相关、来源于佛教的词语, 这些词语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当中, 随着不断的变化, 一些词语已经失去了原来佛教里的含义,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
 

相关资料

  “暂行”与“试行”的区别
  “长年”和“常年”区别
  “陈规”与“成规”的区别
  查看与察看的区别
  “篡改”与“窜改”的区别
  雇佣和雇用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消失与消逝的区别
  灵活和灵敏的区别
  江和河的区别
  形容味道的汉字和词语
  中国汉字多少个
  干涉和干预的区别
  泄露与泄漏的区别
  截止与截至的区别
  交代和交待的区别
  汉字六书的含义
  竖钩和弯钩有什么区别
  2021年年度十大新词语
  作为和做为的区别
  “坦露”与“袒露”的区别
  查字典的方法和步骤
  中国各地最容易读错的100多个地名
  常用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
  ABBC式词语大全
  古今异义词大全
  续写和改写的区别
  “有关”与“相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