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 遇有征伐, 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 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 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 凡人均隶于八旗, 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 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 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 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 驻防冲要大城。

  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每年到采捕季节, 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 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 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 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 又称厄真, 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 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 人口增多, 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 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旗皆纯色。四十三年, 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 创建了八旗制度, 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 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 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 黄、白、蓝均镶以红, 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其中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 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 马兵, 战兵和守兵, 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 达标为守兵, 享有军饷, 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 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 增加军饷。马兵, 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 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 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 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 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 取水胜火, 水色本黑, 而旗以指麾六师, 或夜行黑色难辩, 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 颜色为青, 木能克土;南方属火, 颜色为赤, 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 颜色为白, 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 颜色为黑, 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 颜色为黄, 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 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 土能克水, 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 火能克金, 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 金能克木, 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 水能克火, 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 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 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 战时荷戈从征, 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 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 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 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 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 称驻京八旗, 俗称京旗, 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 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 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 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 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 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 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 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 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 每牛录300户, 每户出一个壮�。杆雷蛹�, 兄亡弟代, 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 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 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 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 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 蒙古牛录76个, 汉军牛录16个, 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 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 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 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的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 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 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 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 但直至清末, 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 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 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满族社会的发展, 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 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 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 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历了由盛而衰, 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八旗与北京

  在八旗当中, 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 直接由皇帝管辖;其余的五旗, 则分由其它官员管辖, 称做下五旗。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 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 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除正阳门外, 北京的八个城门都有八旗兵驻防。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北京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 因此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镶黄两旗驻防, 其余的城门, 则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 分别把守。出于同样的道理, 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 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营”为名的地名, 而其他三个方向少有类似地名的原因。

  八旗制度给北京留下的历史遗�;辜浣拥乩佑≡诹嘶食侵�, 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 我们总可以看到许多像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这样的地名, 追根溯源, 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地方曾是驻守城门的八旗兵的营房。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 校场口附近还留存有校场头条至五条, 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是八旗兵练兵、习武的地方。今天, 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风韵无存的老胡同里时, 刀光剑影的声声厮杀穿过了现代都市的阵阵喧嚣荡入耳畔, 屋檐之下、门墩之后依稀若现五尺男儿们那威武矫健的身影。

  想当年, 德胜门外的西北这一带, 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有军队驻守, 理当太平, 于是人们便称此地为太平营。解放以后这个当年的军营所在地被改名为北太平庄。今天的北太平庄军旅不在, 容颜已改, 只有太平依旧。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 共存在了近三百年, 它是清王朝统治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古老的北京城, 见证了它由盛及衰、由衰而亡的过程, 而历史把这个见证绘记在了今天的地图之上。

  八旗的渊源

  众所周知, 八旗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农业生产组织,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也许我们会想起,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有一个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创立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那就是清朝的前身金朝, 完彦阿骨打所创立的猛安谋克制。但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无疑是一种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

  早在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时, 建州女真就有了自己的军队。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在于对女真原有的军事组织加以改造, 组见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铁骑, 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先是, 女真人在出猎时, 各出一支箭。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成牛录额真, 后以牛录额真为官名。努尔哈赤起兵之后, 将他的部族分为若干个牛录, 每牛录统辖三百人。牛录额真已不是行猎时的小头目而成为女真部族的一级官员。牛录也不单单是围猎组织, 也成为了军事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建州女真军队初次整编, 始设四旗, 每三百人为一牛录, 设牛录额真一员, 并画一颜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旗的标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他将原有的四旗, 扩为八旗。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参领), 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八旗总共有五六万人。每个固山有特定的颜色的旗帜, 所以汉语将固山译为旗。原有四旗用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做的旗帜有增添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边, 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 红色旗帜镶白边, 成为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不镶边的旗帜成为正旗, 镶边的旗帜成为镶旗。从此八旗制度开始实行在女真军中。

  到天命七年(1622年), 始设的蒙古旗后发展为蒙古八旗。天聪五年(1631年), 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将满州八旗中的汉军选出, 另组建了汉军八旗。于是, 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共二十四旗, 分为左右翼两旗, 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 以旗统民”, 他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牛录额真下设二人副职, 并设四名拔什库, 管理村屯。牛录额真及其副职管理牛录的军事、民政、经济、土地、诉讼、婚丧等事物但以军事为主。八旗兵丁“出则为兵, 如则为民”, 平时耕猎, 战时出征。出征时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俘获, 掠来的财物按军功分配。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 以他为纽带, 把女真社会的军事、行政、经济、家族统治起来女真各部的部民, 按照军事方式分为三级加以编制。从而使分散的女真社会联结成为一体并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 生气勃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改革和一种创新。为清军最终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资料

  江南三大古楼
  中国五大瑞兽
  三媒六证和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
  旧社会的三教九流是什么
  为什么古代从右到左的写字
  古代形容颜色的词语
  常用礼貌用语七字诀
  古代的三种谥号类别
  古代对读书人的雅称
  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
  员外是现在什么官职
  古代诗人雅称大全
  中国历代后妃制度
  古代官职一品到九品
  古代“沐浴”礼仪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
  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
  中国古代十大神童故事
  中国古代加官、兼职、代理官职名词解释
  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
  有皇族血统的姓氏
  唐代十大女诗人及代表作
  历史上各时期的三杰
  书籍各部分名称
  茶叶的种类有哪些
  古典文学知识:古籍之最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血型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