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的来历 |
百家姓的来历 姓, 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 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 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 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中华民族的姓,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 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 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 即氏族的微号, 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 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 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 不知其父, 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 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 意为人所生, 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 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 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 生而有姓。因此, 中国早期的许多姓, 如姬、姒、姜、赢等, 都带有“女”字。氏是姓衍生的分支, 出现较晚, 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解释为木本, 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 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 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 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 先秦时的姓与氏, 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 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 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 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 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 婚姻不可能”。 战国时期, 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 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 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 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 ”姓氏合而为一, 皆所以别婚姻, 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 是西汉时的司马迁, 他在《史书》中写秦始皇曰“姓刘氏”。此后, 或言姓, 或言氏, 或兼言姓氏, 都是一个意思, 即实际是专指姓。尽管如此,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 仍然有贵与贱之分, 其区分依据就是看有无“地望”, 即“以地望明贵贱”。地望, 就是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 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庭, 意思是世居某郡, 以当地所仰望。随着姓氏的产生, 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汉书·艺文志》所裁《世本》15篇, 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 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裁姓氏来源的典籍。此后, 姓我著作层出不穷, 例如:西汉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 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南朝宋有何承天的《姓苑》, 齐有王俭的《姓谱》, 梁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勉的《百家谱》;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官氏志》;唐代有官修的《氏族志》, 柳冲的《大唐姓系录》, 韦述的《开元谱》, 柳芳的《永秦谱》, 张九龄的《姓源韵谱》, 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有无名氏的《百家姓》, 邵思的《姓解》, 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 郑樵的《通志·氏就篇》;明代有吴沈等的《千家姓》, 凌迪知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有熊峻运的《新纂氏族笺释》, 任若海的《太平图话姓氏综》, 张澍的《姓氏寻源》, 等等。这些姓氏书, 尽管由于受时代的=阶段的制约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仍可为今天的姓氏研究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那么, 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据《半月谈》报道, “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 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 几乎都有一番来历, 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归纳起来, 分门别类, 大致有以下十几种来源:一、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 尤其是周朝, 大小诸侯国遍布神州, 有许多国的王族以国名作为姓氏。二、以邑、亭、乡名为姓氏。邑指采邑, 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 是奴隶社会时期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 秦汉时, 大体上十里一亭。每乡约12500户, 十亭为一乡。三、以居住地为姓氏。一般是无封土之人采用这种方式, 其中复姓较多, 大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四、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五、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 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所加的称号叫溢号。六、以爵位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七、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八、以官职为姓氏。九、以技艺为姓氏。十、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避讳, 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十二、因避仇、避祸而改姓。十三、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羌、氏、羯等少数民族原有的复姓、三字姓、四字姓, 经过多次民族融合, 有的已改成单姓, 和汉族的姓氏融合为一体。十四、其他。 下面是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研究的结果——中华百家姓的最新排序: 排名: 1 姓: 李 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 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 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 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 以北方居多, 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 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 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 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 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 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 西汉时期, 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 李姓陆续迁徙西南, 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统治了将近300年, 李姓作为“国姓”, 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 另外, 凡有功于唐朝的人, 均被赐与李姓, 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 李姓开始南迁, 主要有三次。第一次, 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 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 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 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在中国历史上, 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 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 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 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 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 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 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排名: 2 姓: 王 由来: 根据专家考证, 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即超过8000万人, 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 但有一些共同点, 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 因本来为王族, 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 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 以后便以王为姓, 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 因原为王族, 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 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 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 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 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 为秦所灭后, 齐人仍称其“王家”, 后也以王为姓, 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 王姓发展迅速, 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 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 北宋时期, 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 宋末元初, 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 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 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 先后建立新、汉、�!⒀唷⑶笆瘛⒚觥惭簟⒓值日�。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 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 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 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 数学家王孝通, 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 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 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 如“电脑大王”王安, 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排名: 3 姓: 张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 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 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 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 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 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 韩国的开国者解张, 字张侯, 他的子孙以张为姓, 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 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 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 张辽原本姓聂, 后改为张姓, 世代居住在许昌, 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 唐朝年间, 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 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 从清初开始, 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 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 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 人丁兴旺, 支脉众多, 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 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 被称“张天师”, 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 称为“黄巾军”, 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 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 农民起义领袖张凤, 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 又是文学家, 名将张巡, 书法家张旭, 小说家张读, 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辉写蠼藕敕�;明代政治家张居正, 画家张路, 医学家张景岳, 著名道士张三丰, 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捻军首领张宗禹, 洋务派首领张之洞, 北洋军阀张作霖, 张敬尧, 张宗昌等。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 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 宇航员张福林, 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 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 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 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 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排名: 4 姓: 刘 由来: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 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 因饲养不善, 死了一条母龙, 他怕夏帝惩罚, 就偷偷逃到河南, 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 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 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 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 但有儿子留在秦国, 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 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 后刘邦与匈奴结亲, 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 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 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 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 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 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 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 共历时650多年, 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 享有特权, 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 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 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 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 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其著有《文心雕龙》, 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 有经学家刘炫、刘焯, 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 史学家刘知几, 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 诗人刘长卿, 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荒纤斡写嗜肆豕�, 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 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 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 此外, 画家刘钰, 诗人刘体仁, 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 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 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 超过6000万, 是中国第四大姓。 排名: 5 姓: 陈 由来: 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 追封先贤遗民, 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 今河南淮阳), 国号陈, 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陈姓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 改姓田, 齐国被秦国灭后, 田轸逃到河南禹州、许昌一带, 恢复陈姓。此后, 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也出自河南。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 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 国号陈, 此时, 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 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朱江之间。唐朝初期, 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经过几年的战争镇压了福建南部的叛乱, 局势平定后, 陈元光定居福建, 成为南方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南宋期间, 因金兵南侵, 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陈姓也由此迁入广东, 明末, 陈姓又迁入台湾。陈姓迁如越南的时间较久远, 宋代时人最多。至今, 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秦朝陈胜领导900人起义, 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西汉时, 陈平任三朝宰相, 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西晋史学家陈寿;唐朝时, 陈氏有三人任宰相, 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 诗人陈陶, 大将陈玄礼, 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抟;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 陈姓最著名的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 其他诗人陈与义, 学者陈傅良, 画家陈居中;元末陈友谅称帝, 国号汉;明朝, 最著名的陈姓是著名画家陈洪绶, 旅行家陈诚;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 散文家陈贞慧, 小说家陈枕;清朝, 福建总兵陈化成, 诗人陈恭尹、陈文述, 文学家陈沉,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 近代最著名的人物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即超过5000万人, 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 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 陈姓还广泛分布于各少数民族中。 排名: 6 姓: 杨 由来: 杨姓出自姬姓, 来源有二, 一支系以国名为姓, 一支是以居住地为姓。姬氏子孙被周幽王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 建立杨国, 国君称为杨侯, 后杨国被晋国所兼并, 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晋国灭杨后, 将杨地赐给其大夫羊舌氏, 因此, 羊舍氏的子孙也姓杨, 羊舌氏的后裔因内乱逃到陕西, 后逐渐发展到河南等地。西晋末到唐朝末, 杨氏逐渐迁入福建等地。自宋代起, 福建开始成为杨姓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 为躲避战乱, 福建杨姓迁入广东, 后发展成为望族。在中国历史上, 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 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 西汉有学者杨何, 无神论者杨王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 东汉末年有文学家杨修, 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 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 北魏有大将杨大眼, 北朝末杨坚灭周灭陈, 统一全国, 国号隋, 唐朝, 杨姓任宰相者11人, 宰相杨炎, 也是理财家,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 学者杨士勋, 雕塑家杨惠之, 贵妃杨玉环, 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 杨行密创建吴国, 定都扬州。宋代, 杨氏最著名的人物要数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 杨业与其子杨延(yan)昭(zhao)、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 医学家杨介, 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 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 散曲家杨朝英。明代, 诗人杨基, 文学家杨慎, 画家杨文聪。清代学者杨名时, 戏曲作家杨潮观, 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 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现代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 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 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 教育思想家杨贤江, 爱国将领杨虎城。海外杨姓华人中如杨振宁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及美国著名企业家杨雪兰等。杨姓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 分布极广, 遍及全国 排名: 7 姓: 赵 由来: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 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 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考证, 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赵姓形成于西周, 祖先为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奴车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后有战事必须很快赶回, 这时造父驾车日行千里, 使周穆王及时打败了来犯之敌, 于是周穆王赐赵地(今山西洪洞县北)给造父, 自此以后, 造父族称为赵氏。战国时赵姓主要在山西, 河北等地发展, 秦朝后, 逐渐向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展。秦代时, 赵佗任南�?は亓�, 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拖笕�, 建立南越国, 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两广一带。汉以后, 赵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苏、江西等地迁移,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 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以及海外一些地区。由于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 加上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达150年, 所以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赵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 河北人赵匡胤于960年发动兵变, 国号宋, 定都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于1126年被金灭, 1127年赵构在河北商丘称帝, 后迁都杭州, 历史上称为南宋, 到1279被元所灭。其他赵姓人物有:三国时的数学家赵爽和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唐代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北宋有画家赵昌;南宋有诗人赵师秀, 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书画家赵孟, 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 画家赵左, 医学家赵献可;清有诗人赵执信, 医学家赵学敏, 史学家赵翼,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民国期间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 排名: 8 姓: 黄 由来: 帝舜时代, 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 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 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后黄国被楚国灭后, 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 其所建的黄国, 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 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 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黄歇)被封于江苏苏州, 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在江苏定居。自战国后期以来, 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繁衍的中心。汉代以后, 由于做官等原因, 黄姓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 尤其是在宋代, 黄姓得到广泛的播迁, 发展到全国各地。黄姓人才辈出, 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西汉丞相黄霸;东汉神童黄香;三国时有名将黄忠, 黄盖;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 他于875年起义, 881年攻克洛阳, 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 做上了皇帝, 国号大齐, 但由于没有根据地, 起义很快便被镇压, 黄巢自杀;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槐彼斡兄榉摇⑹嘶仆ゼ�;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 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 女文学家黄娥;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 围棋国手黄龙士, 篆刻家、书画家黄易, 诗人黄景仁;近现代有作家黄人, 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 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排名: 9 姓: 周 由来: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 一般认为,黄帝的后裔迁徙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 从此称为周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即北魏献帝的兄长原来是少数民族姓氏, 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将其改为周姓。周被秦灭后, 部分周族人迁往江苏沛县, 成为当地大姓。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 中原人民大批东移徐州, 进而南渡, 其中周姓迁居安徽庐江。后周姓逐渐向南方发展, 唐朝时迁往福建, 四川、江西、广东等地, 清朝时周姓迁往台湾及海外谋生。周姓在24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 可见周姓历朝不泛英才。西汉时周勃、周亚夫父子名将;三国时名将周喻, 曾大破曹军于赤壁, 且精通音乐;五代时有画家周文矩;北宋有哲学家周敦(dui)颐, 词人周邦彦;南宋有词人周密, 著有《武林旧事》;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臣;清代有词人、词论家周济, 编有《宋四家词选》, 象棋名手周廷梅, 围棋国手周小松, 农民斗争领袖周立春;近现代有湘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周飘群, , 象棋名手周德裕;当代最著名的周姓人物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周姓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 而且还远迁于欧美、东南亚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周姓华人也有不少杰出人物, 如美国著名华人律师周雅定, 印尼有出版业大王周伟泰等等。据专家考证, 周姓是当今中国第9大姓。 排名: 10 姓: 吴 由来: 吴姓出于吴国, 祖宗是太伯和仲雍, 形成于战国时期, 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 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 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 于是便自动让位, 他们趁父亲有病时, 远奔东南沿海一带, 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 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 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占据今江苏、上�!不铡⒄憬拇蟛糠值厍�, 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 被越国所灭, 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 为不忘故国, 以国名为姓, 就是吴姓。吴国灭亡后, 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 在此发展繁衍, 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 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 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姓不仅在国内发展繁衍, 而且早在公元前450年, 就东渡日本, 南迁越南等地, 成为当地的大姓, 如现在越南的吴姓为第六大姓。战国时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吴起;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北朝时有文学家吴均;唐朝时有著名的画家吴道子, 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 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yi)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画圣”, 此外唐代还有史学家吴兢(jing);五代时有名将吴峦(luan);南宋有文学家吴曾, 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ji);元代有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到现在, 吴姓有名人物多数为画家和小说家, 如明代画家吴伟, 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 近代画家吴昌硕,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写有著名小说《西游记》,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此外明代还有医学家吴又可, 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锡麟, 诗人吴伟业、吴嘉纪, 散文家吴敏树, 医学家吴尚先等等;民国时期还有学者吴承仕、戏曲理论家、作家吴梅等等。吴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 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数量。 排名: 11 姓: 徐 由来: 古代有个叫伯益, 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夏朝的皇帝将徐(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封给伯益的儿子。传到春秋时期, 伯益的第44代孙当时的国君章禹, 吴国在公元前512年, 引水灌徐国的都城, 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 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 就形成了徐姓。徐国的末代皇帝章禹带领一批人逃到安徽, 从此在当地发展繁衍。秦朝以前, 徐姓已经有迁居到今山东境内的, 汉朝时期, 徐姓在今山东境内分布更加广泛。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 徐姓已经发展到今河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地。唐朝以后, 徐姓逐渐向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发展。从明代开始, 居住在福建、广东的徐姓, 有的迁到台湾, 有的迁到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徐姓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秦朝有著名方士徐福, 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 乘船入海, 寻找神山, 但一去不返;汉朝有徐勃领导山东农民起义, 水利家徐下, 女诗人徐淑, 文学家、哲学家徐干, 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有著名的谋略家徐庶;南北朝时, 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徐遵明, 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文学家徐、徐陵父子;唐代有书法家徐浩;五代时有画家徐熙, 他的孙子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都擅长画花鸟;南宋有史学家徐梦莘, 诗人徐照;元代有散曲家徐再恩;明代有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 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 他较早学习西方科技知识, 并介绍于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 专心从事旅行, 所著《徐霞客游记》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此外, 还有名将徐达;清代有科学家徐建寅, 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过先驱作用;在近现代史上, 北洋军阀徐世昌, 革命民主烈士徐锡麟, 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著名的画家徐悲鸿, 以画马驰名中外。徐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居150位, 当今是中国的第11大姓。 排名: 12 姓: 孙 由来: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西周时, 周武王将康这个地方封给他的弟弟姬封, 后来又将卫地封给姬封, 所以历史上称姬封为卫康公。卫康公的后裔有个叫惠孙的, 居住在今河南, 后来惠孙的子孙就以孙作为姓氏, 就是孙姓。春秋初期, 楚国王孙中有个叫叔敖的, 字孙叔, 历史上称他为孙叔敖, 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 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 形成了另一支孙姓, 这支孙姓也出自河南。公元前672年, 齐国大夫子占, 因对齐国有功, 被齐景公赐姓孙, 居住在今山东。此外, 殷朝王叔比干被纣王杀害后, 他的子孙避难隐姓, 有的因为自己本为王族子孙, 便改姓孙。居住在山东的孙姓因齐国发生战乱, 有的逃到吴国, 定居在浙江富阳一带, 发展繁衍, 成为大族。后来有的孙姓迁到河北、有的迁到辽宁等地。中原孙姓在唐代向福建移民, 据有关资料记载, 台湾的孙姓都来自福建泉州, 而泉州的孙姓均为唐朝时从河南迁入。孙姓在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 在当今中国排第12位。秦朝到三国时期, 孙姓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而被称为兵家大族。春秋时期孙武, 在吴国为将,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 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 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历来被称为“兵经”, 受到国内外的推崇。孙武的孙子孙膑为战国时兵法家, 他所著的《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三国时孙武的后代孙坚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军, 在当时逐渐拥有了大量部队, 他的儿子孙策继承父业, 建立了孙姓政权, 后遇刺身亡后, 孙策的弟弟孙权于222年在江苏南京建立吴国, 称吴王, 229年称帝, 历史上也叫东吴, 于280年被晋所灭。唐代有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 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 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五代有词人孙光宪。近代, 孙姓最著名的人物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此外,还有京剧演员孙菊仙,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孙云铸等等 排名: 13 姓: 胡 由来: 西周初期, 周武王将陈地(今河南淮阳)封给舜的后代满, 满死后号为胡公, 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号为姓, 就是胡姓。胡姓还有两支出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河南, 另一个在安徽, 两个胡子国均被楚国所灭, 亡国后的胡子国的王孙以原国名为姓, 形成了另两支胡姓。先秦时期胡姓主要是在山东、河南等地发展, 汉朝到三国时期, 胡姓迁居到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并在今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繁衍。唐代以后, 江西成为胡姓繁衍中心之一。历史上的胡姓名人有汉朝时胡广, 曾经在6代皇帝手下当官;唐代有诗人胡曾, 他的诗通俗明快, 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越馐汀蹲手瓮范琶谔煜�。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 文学家胡天游;近现代的胡姓名人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 小说家胡也频等。胡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被排在第13位,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4 姓: 朱 由来: 古人陆终有6个儿子, 第五个儿子名安。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 将邾(在今山东境内)封给安, 建立邾国。到了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灭掉, 邾国的贵族便以国为姓, 就是邾姓, 这个邾字有右耳旁, 后来将耳旁去掉后, 就形成了朱姓。楚国灭了邾国后, 将一部分邾国的王族子孙迁到湖北境内。有一部分邾国的子孙迁到安徽定居, 这支朱姓到了南北朝时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与张、顾、陆姓并称当时的江南四大姓。后来由于做官的原因, 又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经过明代后, 朱姓便遍布全国。朱姓称王称帝者25人, 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 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 出身贫农, 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起义抗元, 1368年统一全国, 建立明王朝, 定都南京, 年号洪武。明朝共有16个皇帝, 统治了277年, 王族子孙众多, 繁衍昌盛, 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朱姓其他人物有:战国时有朱亥, 勇力过人;三国时有朱应, 是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东晋有名将朱序;南北朝时有无神论思想家朱世卿;宋代有医学家朱肱, 女作家朱淑真, 词人朱敦儒, 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音乐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继承了前人的理学, 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 医学家朱丹溪, 数学家朱世杰;明代比较有成就的朱姓名人大都是帝王的宗族, 如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朱权;明、清之际有学者朱瑜;清代有戏曲作家朱素臣、朱佑朝;近现代最著名的朱姓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朱德, 此外还有散文家、诗人朱自清。朱姓是当今中国第14大姓,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5 姓: 高 由来: 关于高姓的来源, 有以居住地为姓, 以祖宗的字为姓等几种说法。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书《世本》上说, 黄帝时已经有高姓, 居住在河南。结合其他一些资料, 中国最早的高姓人物出自河南, 春秋以后的高姓出自山东。此外, 高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和被赐与姓者。在中国历史上, 高姓称王称帝的有14人, 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东魏时, 高洋在550年取代魏国, 建立北齐, 共经过6个皇帝, 28年。隋朝末年, 沧州人高开道于618年称燕王, 建都河南渔阳, 历时4年。高姓除了称王称帝的人之外, 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如:战国末年有高渐离, 因好友荆轲刺杀秦始皇未成而死后, 故意刺瞎双眼, 接近秦始皇, 但最后仍行刺失败。西汉有文礼学的最早传授者高堂生;东汉有学者高诱;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高姓名人大都是一些高官显贵, 如:北魏有高允, 前后共经过5个皇帝, 担任要职达50多年。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高士达;唐代有诗人高适;北宋有大将高怀得;治水家高超, 曾采用新的方法堵塞黄河;奸臣高俅;南宋偶造船家高宣, 词人高观国;金有诗人高士谈;元代有唯吾尔族画家高克恭, 戏曲作家高文秀;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高则诚;诗人高启, 明代有诗人高叔嗣, 东林党领袖之一高攀龙;清代有书画鉴定收藏家高士奇, 文学家高鹗、画家高其佩;近现代有诗人高旭, 外籍华人中, 美国有世界一流科学家高锟。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6 姓: 林 由来: 是来自比干儿子的姓。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 在西周初形成, 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被杀时, 他的夫人陈氏正有身孕, 逃难时在长林石室中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叫坚, 周武王姬发就以他在长林出生而赐他为林姓。由此可见, 林姓起源于河南, 始祖是比干的独生子林坚。林姓还有两支, 都出自河南洛阳。一支起源于姬姓, 在东周初期形成, 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一个小妾生的儿子叫林开, 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姓氏, 也称林姓。另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 命鲜卑人改用汉姓, 把在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东汉末年, 董卓乱用权力, 使中原林姓家族遭受政治迫害, 被迫大批南迁, 主要迁入江, 浙一带。直到西晋末年, 中原林姓再次南迁, 直接进入福建。后大量移居台湾, 成为台湾大众的姓氏。现在, 台湾林姓约有180多万人, 占台湾人口总数的9%左右, 与陈姓一起号称“陈林半天下”。在中国历史上, 林姓中有一个人是皇帝, 他是林士弘, 是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首领, 曾经统领义军在鄱阳湖大败隋军, 发展到十多万人后, 进占虔州(今天的江西赣州称帝, 国号楚, 历时6年, 战败后不久病死。在北宋时, 有诗人叫林逋, 著名道士林灵素, 南宋时有画家林椿, 诗人林景熙;元初有广东农民起义首领林桂方;明代有诗人林鸿, 画家林良, 清代最著名的林姓人物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 还有台湾农民起义首领林爽文, 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 海军将领林永升, 近现代林姓著名人生主要有:林森, 林伯渠, 林祥谦, 林彪, 此外, 现代散文家, 小说家林语堂。林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 名列16位, 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排名: 17 姓: 何 由来: 是出于韩氏音讹的姓。何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因黄帝时期的何姓无世系资料可考, 所以, 一些姓氏古籍都认为何姓是由韩姓间讹或转音形成的。由于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 于是韩国子孙就以国为姓, 有一部分人逃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 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成了“何”, 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 于是, 这些韩姓人就变成了何姓。两汉至两晋时候, 何氏分布于今天的河南, 安徽, 山东, 江西, 四川, 广东, 湖北, 江苏, 陕西, 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 中原何氏中才有人移居福建。在西汉时有大臣何武, 经学家何休, 大将军何进。西晋时有大臣何曾。南朝宋时有无神论思想家, 天文学家何承天, 梁时有诗人何逊。唐代有宰相何进滔。明代时有学者何瑭, 文学家何景明, 篆刻家何震。清代有诗人, 书法家何绍基。近现代有作曲家何柳堂;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 画家何香凝;地质学家, 矿物岩石学家何作霖;诗人, 文学评论家何其芳。何姓是当今中国第17大姓,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8 姓: 郭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 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 郭, 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 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 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 “郭”字音不相同, 却是通用的, 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 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 山西, 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 河北。汉朝时, 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 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此外, 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 甘肃, 四川, 安徽的, 唐朝初与唐朝末, 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 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 住在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江西, 福建, 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 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 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 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 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 国号周, 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 文学家郭忠�。剿笫�;元代有天文学家, 水利学家, 数学家郭守敬, 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 杰出的作家, 诗人, 历史学家, 剧作家, 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 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9 姓: 马 由来: 是简化的赐号形成的姓。在战国时, 赵国有个赵奢将军, 以善于用兵闻名, 因为曾打败过秦军, 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以马服为姓氏, 后又省“服”为马氏。赵奢的儿子赵牧也是赵国的名将, 住在邯郸。赵牧的儿子赵兴迁往陕西咸阳被封为武安侯, 住在扶风茂陵(今天的陕西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到南北朝时期, 马氏除了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以外, 还分布在今天的河南, 河北, 山东, 湖北, 四川, 甘肃, 江苏, 浙江等省的一引些地方。唐朝末年, 河南马氏在福建安家落户, 后来发展成为大族, 宋代以后, 闽, 粤地区姓马的逐渐增多。到了明代, 马姓族人遍布福建。直到清代, 有的移居台湾, 又有的远到东南亚及欧美。东汉时代著名的马姓人物有经学家, 文学家马融, 割据凉州的马腾, 马超;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马钧, 三国的著名人物马良和马谡(su), 唐代还有诗人马异, 佛教禅宗高僧马祖;南宋有将领马暨, 抗金义军首领马扩, 画家马远, 马和之;元代有戏曲作家, 散曲家马致远, 文学家马祖常;元末明初有画家马琬;明代有航海家马欢。明末有女画家, 诗人马湘兰, 农民起义军首领马守应。清代有伊斯兰教学者和译著家马德新, 语言学家马建忠;近现代有考古学家马衡, 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 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 作曲家马可。马姓为中国第19大姓, 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同时在回族中也是人口较多的姓氏。 排名: 21 姓: 梁 由来: 赢伯益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人, 很会养马, 非子的曾孙秦仲, 是周宣王大夫, 奉命攻打西戎, 不幸被西戎杀死。周宣王召见秦仲的5个儿子, 给兵马7000, 让他们继续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最终打败西戎, 收复了失去的土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儿子康到夏限梁山, 建立梁国, 公元前641年, 秦穆公派兵攻打梁国, 失去国家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 以原国名为姓, 就是梁姓。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河南洛阳后, 将鲜卑族的拔列姓改为梁姓。这也是梁姓来源之一。梁姓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 湖北, 山东省发展。除上面讲到过的一些地区以外, 河南和江南一些地方已有梁姓的居民。唐代以前, 梁姓居住的地方又扩展到今河北, 青海, 四川, 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此后, 梁姓在闽粤发展繁衍, 直到清康熙末年, 有部分人移居台湾。在中国历史上, 梁姓中有一人称帝, 便是梁师都, 617年起兵反隋, 自称皇帝, 国号梁, 年号永�。�11年。梁姓最好显赫的家族是东汉时以梁竦为首的梁氏, 梁氏一门前后有7个侯, 3个皇后, 6个贵人, 两个大将军, 可谓满门显贵。此外, 东汉有隐士梁鸿, 书法家梁鹄, 唐代有天文仪器制造家, 画家梁令瓒, 文学家梁肃, 南宋有女将梁玉, 画家梁楷, 明代有戏曲作家梁辰鱼, 清代有诗人梁佩兰。 排名: 22 姓: 宋 由来: 商朝30年代君王帝乙的长子名启, 又叫微子启, 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 辛继位后, 荒淫暴虐, 多行不义。微子启多次劝说他都不听。周武王姬发攻打商时, 微子启跟从周朝, 因此周公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 建立宋国, 建都商丘。宋国有河南东部和山东, 江苏, 安徽等地, 公元前286年, 泯王联合魏, 楚, 两国, 灭掉宋国。将他的土地分成三份。亡国后的宋国子孙, 以原来国名为姓氏, 就是宋姓的来源。隋代以前宋氏己分布于河南, 湖北, 河北, 山西, 陕西, 江西, 山东, 甘肃, 安徽, 浙江等省。唐代初期, 河南有一宋氏在福建落户。此外, 宋氏己扩展至今四川, 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在往南方逃跑时, 中原有一些宋氏随之迁居浙江, 江苏, 湖南, 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 梅州, 潮州等地。宋姓名人唐代有诗人宋之问, 政治家宋景, 北宋有文学家, 史学家宋祁, 其兄宋庠(xiang)也是文学家, 另外还有文学家, 史地学家宋敏求, 北宋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宋江, 南宋有宋慈, 所编《洗冤集录》》, 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 书法家宋克, 科学家宋应星, 清代有诗人宋琬, 宋湘, 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排名: 23 姓: 郑 由来: 公元前806年, 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 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 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 以原来国名为姓, 这便是郑姓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 在秦末到晋代期间, 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 陕西, 山东, 湖南, 湖北, 四川, 江苏, 安徽, 河北, 山西等一些地方。唐代初期, 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拼┢�, 河南固始又有部分郑氏进入福建, 明清时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郑氏移居台湾, 最早是因为郑成功, 搬迁到海外, 最早是从清代开始。在中国历史上, 郑氏人才多多, 战国末, 有韩国水利家郑国, 西汉时, 有农民起义首领郑躬, 东汉时有经学家郑兴, 郑众父子, 唐代有诗人郑谷, 书画家郑虔, 南宋有史学家郑樵, 诗人郑思肖, 元代有戏曲作家郑光祖, 郑廷玉, 明清时有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 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 文学家郑板桥, 还有诗人郑珍, 物理学家郑复光, 近现代有改良主义者郑观应, 词人郑文焯, 作家, 文史学家郑振铎。当今, 郑姓在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3位, 在台湾为第12大姓。 排名: 24 姓: 谢 由来: 据古书说,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 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 其中第一为谢国, 因其比较弱�。苄跖刹⒌却蟪济鸬袅诵还�, 并在谢国的旧土上建造了谢邑, 作为申国的新首都。谢国灭亡后, 一部分人留在国内, 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 他们以国为姓, 这就是谢姓的来源之一。公元前688年, 楚王发动兵马攻打申国, 不久就灭掉了申国, 居于谢城中的人以邑为氏, 也姓谢。谢姓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 河南卫辉的谢偃, 他的祖先孝政, 本来是鲜卑人, 姓直勒氏, 后来改为谢姓。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 谢氏除了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部许多地方外, 有一支迁往山东, 有一支作为申国的遗民被强迫迁至湖北荆山, 还有一支迁至湖南江永。战国时, 河南谢氏有一支迁到涪陵, 后又分为三支:一支在三国时迁至蜀郡, 一支迁至云南永昌郡, 一支迁往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西晋末年, 黄河流域一带战争不断, 所以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 阳夏人谢衡, 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争, 带着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浙江上虞, 并在此生活, 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一支, 唐朝末年, 河南固始一些谢氏进入福建, 谢氏移居海外, 最早在明代, 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先迁到台湾, 再去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历史上, 谢氏最兴盛的时期是从三国到南朝的360多年间;尤其是东晋时, 谢姓的历史名人也大都出在这一时期, 383年, 晋相谢安, 率领水陆军8万人抵御前秦苻坚90万大军, 在淝水大战获胜, 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这一时期, 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名人也很多, 如东晋有音乐家谢尚, 女诗人谢道韫, 文学家谢混, 南朝有诗人谢灵运, 文学家谢惠连, 谢庄, 北宋有学者谢良佐, 南宋有诗人谢枋得, 谢翱制, 清代有航海旅行家谢清高。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 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4位。 排名: 25 姓: 韩 由来: 晋昭侯叔父的儿子, 在晋国做官, 食住在韩, 战国初期, 同晋国的赵氏, 魏氏一起瓜分晋国, 分别建立韩国, 赵国, 魏国。这三个国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 韩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这便是韩姓的来源之一。韩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 因为“汗”(汗水的汗)与韩音相近, 于是将三字姓出大汗氏改为韩氏。秦国消灭韩国后, “颍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生活中心。秦汉时期, 韩氏迁移到今天的江苏, 浙江, 四川, 山东, 甘肃, 河北, 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唐宪宗作皇帝时, 河南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县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成为韩氏进入广东最早的人。唐朝末年, 河南固始一些韩氏人在福建安家落户, 清代康熙年间, 大陆韩氏己有人迁入台湾。韩姓名人在战国末期有哲学家, 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 著有《〈韩非子〉》。西汉初有诸侯王韩信, 淮阴(今天的江苏清江西南)人, 善于用兵, 另外, 燕人(今天的北京市)韩婴, 梁国成安(今天的河南临汝)人韩安国。北魏末年有河北起义军首领韩楼。隋朝有大将韩擒虎, 唐代有画家韩干, 文学家, 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书法家韩择木, 北宋有大臣韩琦, 南宋有名将韩世忠, 金国有音韵学家韩道昭, 元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 清代有曲艺作家韩小窗。近现代有化学家韩组康。韩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5位, 当今是中国第25大姓。 排名: 26 姓: 唐 由来: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鲁定公在位时(公元前505年), 唐国被楚国灭掉, 唐国子孙以国为姓氏, 就是现在的唐氏。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 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 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他的子孙以国为姓氏, 也姓唐。根据《后汉书南蛮传》这本古书的记载, 东汉时白狼王有唐姓;陇西羌族也有唐姓。这就说明东汉时少数民族中已经有了唐姓。早期的姓唐的人主要分布在魏, 楚, 晋, 秦, 战国时的魏国有老臣唐�。怀辛礁鎏泼�, 一个是将军, 一个是占星家, 还有辞赋家唐勒。西汉的时候, 唐睢的孙子唐厉被封为斥丘侯。东汉时, 唐翔为丹阳(今天的安徽当涂县)的太守, 并在当地安家居�。荒铣钠牍�, 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 在浙江起义, 曾攻占钱塘, 称皇帝, 国号吴, 这样看来, 南北朝时期姓唐的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代初期, 已有河南固始的唐氏移往福建居�。未薪奶剖纤孀潘渭彝醭蚰锨ǘ�, 定居江西宁都, 后来又迁到广东潮阳, 大埔, 还有迁到梅州的和广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 姓唐的名人辈出, 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人之外, 还有唐代的诗人唐衢;宋代的医学家唐慎微;元代的画家唐棣(di);明朝初期的山东家民起义女首领唐赛儿;明代的画家, 文学家唐寅, 字伯虎;散文家唐顺之;清朝初期有思想家唐甄, 清朝末期有维新派唐才常;近现代有唐绍仪, 医学家唐宗海等。唐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6位。 排名: 26 姓: 罗 由来: 起源于古代罗国, 是由国名而来的姓。罗国是周武王消灭商国后分封的异姓诸候国, 在春秋时又被楚国灭亡。罗姓还有两支是少数民族改过来的, 一支形成于北魏, 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后, 将鲜卑族的叱罗姓改为罗姓;另一支形成于唐代, 唐代时西突厥可汗斛(HU)瑟罗进入中国, 后来又改为“罗”姓。罗国发展到24世万通当政时, 被楚国消灭, 万通与小儿子苍噩逃到襄阳, 也就是现在的湖北, 而他的大儿子逃到四川, 后迁居江西南昌。唐昭宗执政时, 有两支罗姓分别迁往广东大埔, 兴宁。另外据有关资料说, 罗国被灭亡后, 罗姓有的从滇东, 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 加入泰族;还有的迁入贵州东部。在隋以前, 除上述地区以外, 罗姓还分布在今天的山西, 陕西, 河北, 河南, 山东, 安徽, 浙江, 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代时, 有一部分姓罗的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 有一些罗姓人曾多次向台湾迁居, 还有一些人迁往印尼等国家。罗姓在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有大商人罗裒(POU), 隋代有罗艺, 唐代有文学家罗隐, 诗人罗邺, 罗虬, 元代有医学家罗天益, 元末明初有小说家罗贯中, 明代有哲学家罗钦顺, 学者罗洪先, 罗汝芳, 清代有画家罗聘, 曲艺作家罗松窗, 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 近现代有考古学家罗振玉, 植物生物学家罗宗洛杉, 语言学家罗常培, 中国无产阶级学家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罗荣桓.罗瑞卿,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军罗盛教。罗姓在当今中国是第20大姓。 排名: 27 姓: 冯 由来: 是出自新郑荥(ying)阳的姓。春秋时期有个叫长卿的人, 在冯城受封邑, 就以邑为姓氏, 就是现在的冯姓。战国时有个冯亭, 做了韩国的上党守, 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 他的家族就分散了, 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 有的在河北, 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 先秦的时候, 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三国之前, 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 中江, 渠县等地方。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 宝丰, 焦作, 南阳, 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 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 宋代又分出上杭, 漳州, 武平等冯姓支脉, 直到宋末元初时期, 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 潮州, 揭阳, 后来又迁到丰顺, 梅州等地方。西汉时有大将冯奉世, 东汉有颍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宝丰东)人冯衍, 任征西大将军;十六国的时候, 有长乐信都人叫冯中跋, 在今天的辽宁朝阳, 建立地方政权, 国号燕, 史称北燕;五代时, 河北交河东北人冯道, 在后唐, 后晋时任宰相;南唐时,在今天的江苏扬州人冯延已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北宋有大臣冯京;元代时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 文学家, 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清代末期有打败过法国入侵者的名将冯子材;近现代有词人冯煦, 爱国将领冯玉祥, 史学家冯承钧, 农学家, 棉花专家冯泽芳, 诗人, 文学评论家冯雪峰, 女小说家冯铿;冯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 现在是中国第27大姓。 排名: 28 姓: 于 由来: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 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 称作邗叔, 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 早期, 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 后来因为“族人昌盛, 人增地窄, 势难居住” ,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 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 其中, 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 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 现分布于河南, 山东, 河北, 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 居住在河南的于氏, 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 曾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等职, 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 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 诗人于赓虞, 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 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排名: 29 姓: 董 由来: 以字以职命得的姓。, 董姓是个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子孙有个叫叔安的, 他的儿子董父, 学过服龙的本领, 作为黄帝的驯龙, 被黄帝赐姓姓董, 过去时他住在现在的山东陶县西北。春秋时, 周朝大夫独有的两个儿子, 主管东晋的典籍, 因为他的职责是“董督晋史”, 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升国的都城绛, 就是现今的山西翼城东南, 因为这样, 派董氏出处现在的山西翼城。董氏在汉代还分布在现在的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佘姚、湖北襄阳、枝江, 福建福州, 河南禹州, 伊川、南阳、开过去时、杞县、信阳、灵宝等地。到了隋唐时期, 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地区外, 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 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 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西汉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东汉初期有个叫董宣的人, 担任洛阳令使, 因为光武帝的妹妹湖阳公主的随从, 在白天杀人而被他格杀, 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 光武帝强制他向公主叩头赔罪, 他两手伏地, 但始终不低头, 武帝发怒称他为“强项令”。东汉末年, 在陇西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 有太师董卓;三国时南郡枝江(现在的湖北)人董和, 和诸葛亮协力共同辅助后主;三国时期在现今的福建福州市, 有一个叫董奉的人, 善下医道, 帮人治病从来不收钱。北国时期, 有一个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叫董婉。唐代德宗时期的宰相叫董晋, 还有个琴家叫董兰。五代南唐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董源, 金国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屡败倭寇的董邦政, 著名书画家董其昌, 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个文学家叫董说, 画家董邦达。近现代有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董必武, 解放战斗英雄董存瑞。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 董姓位居第29位。 排名: 30 姓: 萧 由来: 在今天的安徽萧县西北, 有一位宋国的公族子弟, 名叫大心。大心因为在一次平乱中有功, 得到了奖赏, 皇上让他在萧地建立了萧国, 称为萧叔, 是当时宋国的统治的一个小国。公元前597年, 萧国被楚国消灭, 于时萧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这就是萧姓的由来。战国时, 大心的子孙都很不简单, 在丰, 沛(今天的丰县, 沛县)一带生活。秦末时沛县人萧何, 协助汉高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南北朝时期, 萧氏家族繁荣富贵, 并繁衍昌盛, 代代出人才。南朝有一将领叫萧道成, 祖先是今天的山东的枣庄东南)人, 后来迁居到南兰陵(今天的常州西北), 他乘宋代时皇族内部混乱, 掌握军政大权, 杀死了皇后并废除了皇帝, 在479年做上皇帝的宝座。国号为齐, 建立了城都建康(今天的江苏南京), 历史上称南齐或萧齐。南兰陵萧氏中另一个叫萧衍的, 在502年时夺取了皇位, 国号为梁, 也在建康建立城都, 历史上称萧梁。南朝齐国, 梁国两朝, 萧氏皇室子孙众多, 萧氏人在此期间有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 北魏, 北齐, 北周的萧氏, 也是比较兴旺的家族。除了汉族萧氏外, 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 是一个很有富贵气且庞大的家族。南朝时的萧氏名人, 都出自南兰陵萧氏家族, 齐武帝的次子萧子良, 是当时竟陵王。南齐有萧子云, 精通文学历史, 写下《晋书》110卷。齐国高皇帝的孙子萧子显, 是南朝的历史学家, 梁代武皇帝萧衍, 擅长文学, 精通音乐, 并善于长书法, 萧衍的弟弟, 萧宏, 是大富翁, 萧衍的大儿子萧统, 是文学家。隋末, 有后梁宣帝的曾孙萧铣, 于618年称皇帝, 建立城都在江陵, 分割并占据了长江中游等地。唐代有散文家萧颖士, 南宋有画家萧照, 诗人萧德藻。辽国有景宗后萧太后, 女诗人萧观音, 元代有戏曲作家萧德祥。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萧朝贵。近现代有著名京剧演员萧长华, 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中国当今100姓中, 萧姓居于第30位。 排名: 31 姓: 程 由来: 相传, 古时候的皇帝遄顼, 曾经让重担任南正的司天, 黎担任北正的司地, 后来总称管天地的官为“重黎”。重黎的子孙代代都继承了他们的这一职位, 直到商朝时他们被封到程那个地方, 建立了程国, 后来他们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这就是程姓的来源。春秋时期, 程氏主要是在今天的山西, 河南, 陕西地方发展繁殖。晋景公时有著名的义士程婴, 春秋末时晋国还有博学且善于宣传自己观点的学者程本。战国时居住在关东(在潼关以东地区, 主要是今天的河南以内)的程氏, 在秦始皇统治天理时被迁到蜀郡临邛(今天的四川邛崃)。在秦代时江浙一带己有程氏人。汉代, 程氏又有的迁到今天的江西, 河北, 山东, 安徽等省。两晋到南北朝时期, 程氏又有的迁到今天的甘肃, 内蒙古, 宁夏, 但主要是向江南发展, 到唐, 宋时期, 江南的大多数省都有姓程的人。秦代有文字学家程邈, 创立了隶书这一新字体。西汉初, 又有一位叫程郑的人, 大力支持铸造铁器。西汉景帝, 武帝的时候, 有著名的将士程不识。三国时吴国有江夏太守, 荡寇将军程普, 唐代有济州东阿(今天的山东)人程咬金, 是唐代初期的大将领;还有宰相程异, 画家程修己。北宋时, 程氏涌现出两位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就是洛阳人程颢, 程颐兄弟。他们二人同为宋代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人, 被称“二程”。明代有文学家程敏政, 诗人, 画家程嘉燧。明末清初有书画家程正揆。清代有篆刻家, 画家程邃, 经学家程瑶田, 还有与高鹗共同修补曹雪芹《红楼梦》的文士程伟元。近现代程姓名人有:著名的京剧演员程砚秋, 天体物理学家程茂兰。程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于第31位。 排名: 32 姓: 曹 由来: 曹姓来源有二个方面:最早的一支的祖先是陆终的儿子安, 姓曹。陆终为皇帝颛项的玄孙, 所以曹是个相当古老的姓。另一支出自公元前11世纪周朝时, 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在曹国, 建立城都陶丘(今天的山东定陶西南), 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 曹国的子孙以原国名为姓, 也姓曹。此外, 在原来的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 古代也有一个曹国, 有一段时间属大唐管理。曹国人来中国, 有的就以曹为姓。先秦时期, 曹氏主要分布在今天山东省内及江苏沛县。春秋时, 鲁国有一名武士叫曹沫, 也就是曹刿。汉代曹氏还分布有今天的河南, 湖北, 安徽, 浙江, 甘肃等省一些地方。曹操是曹姓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 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 因过继给曹腾面而改姓曹。曹操是三国时的政治家, 军事家, 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96年贡献给皇帝城都, 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东), 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进位为丞相, 封了魏王。曹操小儿子曹丕, 继承他父亲的位子魏王, 于220年代汉称帝, 国号魏, 建产城都洛阳, 历史上称曹魏。曹丕还是个文学家, 创作和理论都有一定的成就。三国时魏国还曹操的堂弟曹仁, 曹洪, 分别任大将烟, 骠骑将军。曹操的儿子曹植, 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诗人。此外, 三国时吴中有画家曹不兴, 南朝梁国有将领曹景宗。唐朝时有个诗人曹邺、曹唐, 还有画家曹霸, 北初有个大将军叫曹彬, 元代有个画空叫曹知白。明代有个学者叫曹端, 文学家曹学全, 民间抗倭英雄曹顶。清代最著名的曹姓名人物是曹雪芹, 他用10年的时间, 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 还有诗人曹贞吉, 文学家曹寅, 学者曹廷杰。近现代曹姓名人主要有:北沣直系军阀首领曹锟, 戏曲音乐家曹沁泉, 心理学家曹日昌。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2位。 排名: 33 姓: 袁 由来: 西周初, 周武王把亮舜的裔孙妫满封在陈(现在的河南淮阳)那个地方, 并建立了陈国, 他的第11代世孙中有个叫诸的, 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 用祖父的字姓, 就是爰姓。当时爰与辕通用, 所以爱涛涂又写作“辕涛涂”。到秦代末, 涛涂的裔孙告避难生活在河、洛之间, 告儿子政, 在西汉初去掉“车”字旁, 开始以袁为姓。在秦汉时期袁氏已向外地迁移。但是,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为河南发展繁衍, 其发展中心为陈郡, 尤其是汝南。袁政9世孙袁生的玄孙袁干, 封贵乡侯, 他的儿子、孙子世代任代大官僚, 因而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绍, 东汉末为司隶校尉, 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 占有了冀、青、幽、并4州, 成为当时地盘大士兵也多的割据势力。袁术, 刚开始时是虎贲中郎将, 后来占据了南阳(现在的河南)又割据了扬州(现在的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间), 197年曾在寿春(现在的安徽寿县)做皇帝。唐代有文学家袁郊, 浙东农民起义首领袁晁,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元代有评论家家袁桷(jue), 明代有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并称为“三袁”, 还有军事家、兵部尚书袁崇焕, 诗人袁凯, 科学家袁黄, 戏曲作家袁于令, 清代有诗人袁枚, 画家袁江。近现代有河南项城人袁世凯, 是当时的北洋军阀首领。1915年12月自已称为“中华帝国皇帝“, 次年6月在全国人民责骂袁声中死去, 此外还有戏剧、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等。以人数多少排列, 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在第33位。 排名: 34 姓: 邓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 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 建立邓国。西周时, 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 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 被楚文王消灭掉, 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 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 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 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 从战国, 秦, 到汉代, 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 陕西, 广东, 江苏等�。撕蟮耸喜欢贤馇�, 有的往南到湖南, 湖北, 有的往西到山西, 甘肃。东晋十六国时, 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 分布在江南的许多�。诮�, 江苏的较多。北宋初, 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 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 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 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 为了躲避灾难, 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 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 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 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 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 邓伯孙, 清代有篆刻家, 书法家邓石如, 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 诗人邓辅纶, 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 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 真菌学家邓叔群, 新闻工作者, 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 邓姓居于第34位。 排名: 35 姓: 许 由来: 古时候有一位品德高尚且不愿为朝庭做事的志士叫许由, 相传尧要把君主的位子让给他, 他逃到箕山, 现今的河南登封县东南下, 许由死后, 葬在箕山, 所以箕山也取名叫许由山, 所以说许姓就是许由的后代。在西周刚刚建立时, 周武王把炎皇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那个地方, 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东, 建立了许国。西周初建立的许国, 曾多次迁徙, 506年迁到容城(现在河南鲁山东南), 战国初期, 被楚国灭掉, 许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又形成一批许姓居民。许国亡国以后, 他的遗民大部分分散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也有迁到今天山西, 湖北, 湖南, 河北等省的人。从此以后直到隋唐时期, 高阳, 汝南一直都是许姓的发展中心。在汉代, 许姓还分布在今天安徽, 山东, 陕西, 云南, 江苏, 浙江等省。宋末元初时, 许氏有一个家族的人迁居到广东, 后来又多次向台湾迁居, 也有人移居到海外。迁到湖南, 广西, 广东, 福建的许氏, 有的都融入了侗, 壮, 布依, 土家等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 许姓的名人辈出, 多得史书上快写不下了。战国时有农家许行;西汉末有汝南平舆人许杨, 精通水利;东汉有经学家, 文字学家许慎;三国时魏国有名将许褚;西晋时有著名的道士许逊;唐代有文学家许尧佐, 诗人许浑, 著名宫延歌手许和子;北宋有画家许道宁;南宋有医学家许叔微;明代有戏曲作家许自昌;清代有反对复古倒退的学者许楣;近现代有小说家, 散文家许地山。许姓在当今中国大姓中居于第35。 排名: 36 姓: 傅 由来: 商朝的高宗武�。胧构抑匦抡裥�, 但必须找到一位能够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 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人, 觉得他就是理想中的圣人。第二天, 武丁命令他的大臣按照他说的模样四处寻访那个人。大家找了许多天终于在傅岩(今天的山西平陆县东隐贤社)找到了那个叫说的人。武丁与他交谈后, 认为他真是个圣人, 便任用他为宰相, 武丁让他以傅为姓, 称他为“傅说”。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 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殖发展, 到后来才有一支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发展。西汉时的傅氏已迁到西北, 西南地区。明代, 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 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东汉时有文学家傅毅;西晋有哲学家, 文学家傅玄;唐代有学者傅奕;宋代有律博士傅霖;明朝初期有将领, 颖国公傅友德;明朝, 清朝之际有思想家傅山;清代有工部尚书傅继鳞;近现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蟑。国发党起义将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画家, 美术教育家傅抱石。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 傅姓居于第36位。 排名: 37 姓: 沈 由来: 是由国名与城名得来的姓。关于沈姓的来源, 古时候的说法不一致, 但大体可分为以国名为姓和以城名为姓氏两类。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 有一个沈国, 称为沈子国。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消灭, 他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就是沈氏。古代还有一个沈国, 在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 春秋时被晋国灭了, 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也姓沈。以封邑(yi)为姓氏的沈姓, 是楚国王族的后裔。春秋战国时期, 沈氏主要是在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唐朝初期, 沈姓在福建安家落户, 他的子孙分散居住在龙溪, 漳(zhang)浦, 南靖(jing), 长泰, 诏(zhao)安等地方。两千多年以来, 沈姓子孙自强不息, 涌现出不少的著名人物。南朝有文学家沈约;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沈君谅(liang), 文学家沈既济, 沈亚之, 书法家沈传师, 诗人沈千运;北宋有科学家, 政治家沈括(kuo), 他所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质, 地理, 气象, 医学, 工程技术, 文学, 史事, 音乐和美术等, 是古代科学名著;元代有戏曲作家沈和;元末明初金陵(今天的南京)有巨富沈万山;明代有著名画家沈周, 散曲家沈仕(shi)。文学家沈德符, 女诗人沈宜修, 戏曲音乐家沈宠绥(sui), 戏曲作家沈自晋;清代有诗人沈德潜, 戏曲作家沈起凤, 史学家, 文学家沈钦(qing)韩, 法律学家沈家本, 海军爱国军官沈寿昌。近现代, 沈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沈钧儒, 他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还有音乐教育家沈心工, 书法家, 诗人沈尹默, 外科学家沈克非, 音乐理论家沈知白。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7位。 排名: 38 姓: 曾 由来: 是源于姒姓国的姓。夏朝的第6代国王, 把(今天的山东苍山县西北)封邑给小儿子曲烈, 国历经夏, 商, 周三代, 直到春秋时的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太子巫逃到鲁国, 做了官, 以国为氏并去掉了部首, 成为了曾氏。巫的后代, 曾参即曾子, 生于公元前505年, 死于公元前436年, 与他的父亲曾点, 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以孝著称,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相传是《大学》的作者, 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曾参的后代曾据, 为了避王莽之乱, 率领宗族一千多人从山东向南迁到今天的江西吉安市西南、江西广昌县东, 江西临川市西, 广东韶关市南, 江西赣州市, 广东广州, 浙江绍兴, 四川成都, 江苏苏州, 河南沁阳, 湖北鄂城等地方。曾氏从唐朝末期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振赐, 移居到台南, 从此以后, 闽, 粤的曾姓不断有人迁到台湾, 进而又有迁居到海外的。目前, 曾姓在台湾是第16大姓, 在全国姓氏中被排在第38位。曾姓历史各人, 除了上面所讲到的以外, 还有北宋时的宰相普公亮, 文学家曾巩,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南宋有诗人曾几;明代有兵部侍郎曾铣, 有画家曾鲸;清代有太平天国将领曾天养, 湘军首领曾国藩, 将领曾国荃。清朝末期有外交官曾纪泽;近现代有小说家曾朴, 早期话剧活动家曾孝谷, 音韵学家曾运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曾山, 中国人志愿军二级表年战斗英雄曾南生。 排名: 39 姓: 彭 由来: 是寿星铿后裔之姓。帝尧在彭那个地方(今天的江苏徐州市)封彭祖到大彭氏国, 大彭氏国经历了舜, 夏, 商朝代, , 后被商朝高宗武丁消灭了, 他的子孙以国号为姓, 就是今天的彭姓。古代的匈奴, 西羌族及南方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彭姓。彭祖在古代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世本》上说, 彭祖活了800岁, 看上去好像令人难以置信, 但许多古籍都称他是中国最长寿的人。春秋时的彭氏已经向西、向南移居。直到晋代, 由于战乱以及官职调迁等原因, 彭氏又有的人迁到今天的山东, 陕西, 甘肃, 江西, 四川, 福建等省。例如, 战争国时有哲学家彭蒙, 是齐国人。秦国有歌师彭令昭。从清代开始, 闽, 粤彭氏有一部分移居到台湾, 从此后, 又有迁居到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中国历史上的彭姓名人, 除了上面所讲述的以外, 在秦朝末期还有昌邑(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北)人彭越, 在楚汉战争时归顺刘邦, 西汉初被封为梁王。南宋初年, 彭友等人领导吉州(今天的江西吉安)一带农民举行起义。金末期有山东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元末, 淮北有红巾军首领彭大, 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彭莹玉;清代有学者彭绍升, 诗人彭兆荪, 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清朝末期有湘军将领彭玉麟;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9位。 排名: 40 姓: 吕 由来: 吕姓出自姜姓, 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 他的始祖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裔孙。姓姜, 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 所以在虞, 夏时被封姓吕, 建立侯爵吕国, 称吕侯。吕国在今天河南南阳的西面, 延续到春秋初期时, 在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消灭。周代还有一个吕国, 在今天河南新蔡, 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历史上称为东吕, 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 号太公望, 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 被封在齐国做官, 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 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 子孙都以国为姓, 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 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 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 新蔡吕国亡国以后, 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 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 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 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 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 分布在泉、漳二州, 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战国末年卫国濮阳, 有个叫吕布韦, 任为秦相国, 曾命令门下宾客编著《吕氏春秋》。;秦末有个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西汉有个高祖皇后叫吕雉;东汉末年有个名将吕布;三国时吴国有个名将叫吕蒙;西晋有文学家吕忱, 音韵学家吕静;唐代有个哲学家吕才;北宋时, 吕姓名人济济, 宰相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 大臣吕大防、吕卿, 学者吕大临。同时, 还有一个提及的吕氏宗族文化现象, 就是产生了《吕氏乡约》。这个“乡约”, 是北宁吕钓兄弟在家乡蓝田(现在的陕西)所制订, 规定人要“得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有诗人叫吕本中, 哲学家、文学家祖谦;明代有画家吕纪, 戏曲理论家、作家吕天成;明朝和清朝之间, 有思想家吕留成;近现代有史学家吕思勉, 建筑师吕彦。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 吕姓居于第40位。 排名: 41 姓: 苏 由来: 苏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 有关古书都称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 子孙用国号作为姓, 就是苏姓。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zhi)、沁(qin)阳一带), 在先秦时代, 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 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西汉初, 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 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 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 同时, 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juin)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xian)阳(现在的湖北), 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 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 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 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四川, 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苏氏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 曾经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西汉的苏武, 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 奉命出使匈奴, 被扣留19年, 历经威胁诱降, 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十六国时期秦国的女诗人苏蕙, 唐代宰相, 苏味道、苏廷同时也都是文学家, 还有大将苏定方, 诗人苏源明。北宋苏时, 四川苏姓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 眉山(现在的四川)人苏轼, 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清新豪�。谰叻绺�,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 他的书法有天真烂漫的趣味, 他的文章明白畅达, 同他的父亲、散文学家苏洵以及弟弟、散文学家苏辙, 合称“三苏”, 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跟“三苏”同时, 有诗人苏舜(shuen)钦, 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 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 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 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 汀军将领苏元春, 近代有个文学家苏曼殊(shu)。53.第五十三大姓, 杜姓。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 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 清代有迁到台湾者, 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在中国历史上, 杜姓做出积极的贡献, 曾服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 杜诗, 任南阳太守, 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 比欧洲同类新产品早1100年, 又兴修水利, 发展家业生产, 因为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密, 在担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 用捕治作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 官至太仆, 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还有经学家杜子春, 经学家、文学家杜林, 书法家杜操。西晋有交领、著名学者杜预, 荆湘流民起义军首领杜。隋末有家民起义首领杜伏威, 唐代时有佛教高僧杜顺, 唐代, 杜姓更是人才济济, 仅任宰相就有11人, 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大诗人杜甫, 被称为“诗史”。元初有个江西家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个画家杜玉, 清代有个诗人杜睿, 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 近现代有个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杜姓在现在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53位。 排名: 42 姓: 卢 由来: 卢姓是出自山东长清的姓。卢姓形成在春秋初期的齐国, 是由城名而来的姓, 刘齐公赤的儿子公子高有个孙子担任齐国的正卿, 住在卢(现在山东省长清县西南), 他的子孙用城名作为姓, 就是卢姓。卢姓还有一部分出自现在的河南洛阳, 是北魏时鲜卑族姓氏所姓,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后, 分别将他改成卢姓、(草头芦)氏, 后来草头芦姓去掉草头也改为现在的卢氏。公元前391年, 齐国由姜姓专政变为由田氏专政, 历史上称田氏代齐。由于齐国这一重大变化, 卢氏族人有不少逃离齐国, 散居于现在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一带, 还有南迁到现江苏, 西迁到现在的甘肃、宁夏。唐代, 居住在河南的卢姓曾两次南迁到福建, 据有关史料记载, 唐代有卢富, 从江苏南京迁住到虔州虔化县(现在的江西宁都县)。其后代分住在福建永定、上杭、漳州、南靖及广东韶州、翁源、英德、惠州、河源等地。卢姓名人, 西汉初有个诸侯叫王卢绾, 东汉初有个人叫卢芳, 后来称为上将军、西平王。隋代有诗人卢思道, 隋末有个农民起义首领叫卢明月。唐代, 卢姓有8人担任宰相:卢承庆、卢怀慎、卢翰、卢迈、卢杞、卢商、卢携、卢光, 被称为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 还有诗人卢纶、卢仝(tong)、画家卢鸿、卢棱伽。元代有文学家卢挚, 明代有大破倭寇而著称的将领卢镗, 还有文学家卢楠。清代有勘学家卢文绍, 曾将英国侵略者军舰驱逐出虎门的卢坤。近代有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 北洋皖系军阀卢永祥, 民族资本家卢作孚, 国民党起义将领、彝族人卢汉。卢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67位, 当今是中国的第42大姓。 排名: 43 姓: 蒋 由来: 在西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中, 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 建立蒋国, 春秋时, 蒋国被楚国所灭, 子孙用国号蒋作为姓氏。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先秦时期, 蒋姓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 后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 有不少人离开故土, 去开辟新的天地。东汉建武年间, 蒋横帮助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有功, 升为大将军, 后来遭到别人的陷害, 他的9个儿子避难四方, 等到光武帝省悟后, 9个儿子都跟随封侯, 子孙蕃盛, 人丁兴旺, 所在地以东汉以后的江南蒋氏多出自宜兴。蒋氏在南北朝时期已比较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在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三国时蜀汉有个政治家蒋琬, 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北魏有博昌人蒋少游, 精通书画、雕刻。唐代有个文学家蒋璨, 南宋有个词人叫蒋捷, 明代有个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蒋福成, 清代有个文华殿大学士叫蒋廷锡, 还有戏曲作家、文学家蒋士铨, 篆刻家蒋仁文学家蒋敦复, 词不达意人蒋春霖, 近现代有国民党总裁、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 1949年被中国人民打败, 后率领他残余的部队退到台湾, 1975年在台北病死。在当今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蒋姓居于第43位。 排名: 44 姓: 蔡 由来: 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姬灭了商国以后, 封功大臣昆弟, 将弟弟叔度(就是周文王第五儿子)封在蔡(现在的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 蔡国受楚国的逼迫, 曾经多次迁移到新蔡(现在的河南), 昭侯迁到州(现在安徽凤台), 在公元447年被楚国灭掉。先秦时期, 蔡姓主要是在现在的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 也有到外地做官留职居当地的。现在的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已经有了九蔡的居民, 汉代已经有蔡姓人住在现在江苏民、浙江, 但是现在的河南仍是蔡姓的主要居区。在现在的河南杞县, 直到南北朝时期, 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蔡姓人住在现在宁夏、甘肃境地。蔡氏移居福建, 此后, 又有一大批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 有的又移居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东汉桂阳(现在湖南郴州市), 有个人叫蔡伦, 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 改进造纸术。因为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陈留圉人, 精通历史、音律、天文、也能画画;他的女儿蔡琰, 字文姬, 博学有才辩, 精通音律。南朝宋代有个画家蔡斌, 善于画人物, 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 北宋书法家蔡襄, 太师蔡就, 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 学者蔡沈。金国有文学家蔡松年。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 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嘉庆年间有个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叫蔡�!O执逃也淘唷⒅泄擅裰髦饕甯锩也田�, 蔡姓在现在的中国姓氏被排队在第44位。 排名: 45 姓: 贾 由来: 是来自山西襄汾的姓。贾姓是以国为姓氏和邑作为姓的两个源头, 均出自一个叫“贾”的地方, 这个贾地, 在现在的山西襄汾县西南。西藏自治区周时, 周康王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明封在贾, 建立贾国。公元前678年, 并吞了贾国的领土, 贾国灭亡以后, 子孙用原来的国号作为姓氏, 就是贾姓。后来, 晋襄公把原来贾国的土地赏给射姑, 作为他的封邑, 他的后代以封邑作为姓, 又形成一支贾姓氏。先秦时期, 贾氏除了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发展外, 已经有迁到现在的河南、山东。此后, 河南贾姓繁衍昌成, 人本兴旺, 又衍生出许多支派。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还有政论家贾山, 颍川(郡治现在的河南禹州市)人, 这说明西汉时贾姓名人主要出自现在河南, 同时已有贾姓人迁到现在的陕西。东晋时已有贾姓人渡过江住在江、浙一带。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有贾姓居民, 贾姓移居海外, 大约在清代, 西汉时有个水利家叫贾让, 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 在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称《治河三策》。东汉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北魏时有贾思勰, 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唐代, 贾姓有两个人任宰相。一个是贾耽, 一个是贾束, 还有个学者贾彦, 诗人贾岛, 并宋有数学家叫贾宪, 南宋有个权奸叫贾似道, 元代有个水利家叫贾鲁, 明末有个鼓词作家吊贾凫西。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 贾姓居在第45位。 排名: 46 姓: 丁 由来: 周武王灭了商国以后, 大封诸侯, 他重要的封国之一为齐国, 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死了以后, 他的儿子丁公吕及接替他的位置。丁公吕及的子孙中有一支用“丁”为姓, 此外, 丁姓还有三支是其他姓所改的, 分别形成在三国时的吴国, 北宋, 明初, 吴国宗的亲戚孙匡, 因违军令, 改姓为丁。北宋时有个无赖叫于庆, 为了攀附姓丁的宰相, 改姓为丁。明初有个丁鹤年, 回族人, 入中国以后便用丁作为姓。秦汉时期, 丁氏的聚地主要是在现在的山东、江苏省境, 同时已经有的迁到现在的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三国、西晋时期, 丁姓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清嘉庆年间, 闽粤丁姓有移居台湾的, 此后又有人徙居到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丁姓名人辈出, 东汉有经学家丁恭。公元968年, 丁部和他的儿子丁琏削平十二使君后, 创建越南丁朝, 称为瞿越国, 历时12年, 北宋有个藏书家丁岂, 文字训诂学家丁度。明代有个画家丁云鹏。清代有文学家丁耀亢, “西泠八家”之首丁敬, 四川总督丁宝桢, 节度水师、事务大臣丁日昌, 藏书家丁丙, 海军将领丁汝昌, 近现代有地理学家丁谦, 医家丁甘仁, 医学书局创刊办人丁福保, 农学家, 水稻专家丁颖。丁姓在现在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46位。 排名: 47 姓: 魏 由来: 在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 有一个毕国, 统治毕国的君主是毕公高, 到春秋时, 毕公高的后裔万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把魏国的旧土地赐给他, 作为他的封邑, 命为为大夫。晋献公死后, 毕万家族势力强大, 他的子孙用封邑作为姓, 称为魏氏。公元前225年, 亡国以后的魏国国民, 为纪念故国, 用国号为姓氏, 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 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东汉时, 江南一些地方已经有魏姓居民。魏姓人才济济, 秦末有个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 他的弟弟魏豹作为汉初诸侯王。西汉有大臣魏相, 隋末有个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刀儿, 唐代, 魏姓有魏徵, 、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北宋有个诗人叫魏野, 南宁有个名将魏胜, 学者魏了翁, 明代有个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还有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个治程和朱理学的�:偷畲笱课阂峤椤⑿滩可惺槲合笫�, 还有散文学家魏禧,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 文学家魏秀仁现代有个作家叫魏金枝。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在第47位。 排名: 48 姓: 薛 由来: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 是4个母亲生的, 分12个姓。其中的任姓, 出自黄帝的小独生子禹阳, 被封在薛(现在的山东滕县南), 建立薛国。薛国历夏、商、周三代, 到战国时被齐国所灭掉, 公子登到楚国做官, 以国号作为姓, 就是薛姓。薛姓除了自作姓外, 还有出自田姓和若干姓所改, 冯姓所在地改三支。田姓薛姓是孟尝群的后裔,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将鲜卑族若干姓改成薛姓。唐朝的薛怀义, 本姓冯, 名小宝, 后来改成姓薛。战国时薛姓已经播迁到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 姓徙居到现在的甘肃境内。唐末, 福建薛姓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 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的人, 此后, 有的又远播海外。历史上知名的薛姓人物较多, 北魏有响应盖吴起义的蜀族首领薛永宗。隋代有诗人薛道衡, 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唐代, 农民出生的大将军薛仁贵, 书画家薛稷, 诗人薛据, 女诗人薛涛, 文学家薛用弱;还有高宗时宰相薛振, 玄宗时宰相薛讷。北宋有司空、史学家薛居正, 书法家薛绍彭。南宋有金石学家、文字学家薛尚功, 学者薛季宣。明代有医学家薛立斋, 散曲家薛论道。清代有医学家薛雪, 嘉庆时象棋名手薛丙, 刑部尚书、法学家薛允升, 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由此可见, 薛姓是个人才济济的姓氏。薛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8位。 排名: 49 姓: 叶 由来: 提起叶姓, 人们很可能会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其实, 历史上的叶公, 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⑵挠凶魑娜�。中国的叶姓, 就源于这位叶公。叶公姓沈, 名诸梁, 字子高, 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被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 在现在河南叶县南面, 被称为“叶公”。沈诸梁的子孙用他的封邑作为姓氏, 就是叶氏。另外, 东汉时有一个叶调国, 在现在的今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药定居者, 就以“叶”作为姓。看见史书上的叶姓名人, 大都出在隋唐以后, 唐代有著名道士叶法善, 南宋有个文学家叶梦得, 还有哲学家叶适, 宋、元之际有叶李, 因反对贾似道公田法而被流放漳州, 后来投元, 官至尚书右丞。明代有学者叶子奇, 浙、闽、赣边区家民起义首领叶宗留, 屡次同魏忠抗争的首辅叶向高, 戏曲作家叶宪祖, 文学家叶绍袁。清代有戏曲作家叶稚斐, 戏曲音乐家叶堂, 文学家叶燮, 医学家叶天士。近现著名叶姓人物有: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叶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史人一:叶剑英, 叶楚伦, 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地质学家, 叶良辅;物理学家叶企孙;冶金学家叶渚沛;文艺理论家叶以群;小说家叶紫。叶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中于第49位。 排名: 50 姓: 阎 由来: 阎姓是由姬姓所衍生的, 具体来源有三个, 都同带“阎”的地名有关。春秋时, 晋成公的独生子懿被封在阎邑, 晋升国灭掉以后, 懿的子孙散处在河、洛一带, 用原封邑为姓氏, 就是阎氏, 直到西汉末定居于荥阳。春秋时, 已经有阎氏生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内。东汉的阎穆, 为了避难住在巴西安汉(今天的四川南充市北)。东晋以前, 阎氏还有迁到今天陕西, 甘肃等省的人。唐代, 贞观年间所定太原郡的10姓中有阎姓。明, 清时期, 南方的江苏, 湖南等省已经有了阎姓的居民。清代以后, 阎姓部分人移居到海外。阎姓的名人, 隋代有将作少监, 石保公阎毗, 和他的儿子立德, 都擅长工艺, 绘画, 驰名隋, 唐间。立德的弟弟立本, 是唐代著名的画家, 高宗时官做到宰相, 主要画人物, 车马, 台阁, 尤其擅长写真, 又能书法, 他画的《历代帝王图》, 现在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南宋有画家阎次平。明代有抗清义军首领阎应元。清代有诗人阎尔梅, 经学家阎若璩。辛亥革命后有曾长期盘踞山西的军阀阎锡山。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 阎姓居于第50位。 姓: 余 排名: 51 由来: 余氏的祖先是由余。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 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代族名), 后来, 由余便在戎做官。由余投奔到秦国后, 受到了秦穆公的礼遇和重用, 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施展。由余对秦国的“广地益国”, “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子孙用他的名作为姓氏, 便形成了由, 余二姓。秦汉以后, 余氏族人向东迁移, 一支定居在今天河南的西部, 一支迁居江南, 主要在今天的安徽, 江苏, 浙江繁衍, 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南朝宋时有个余齐民, 是晋陵(今天的江苏常州)人, 以孝顺而出名。除了这个以外, 在史书上见不到唐代以前的余姓人物。唐高宗时期(669年)有余姓在福建落籍。唐朝末期的余渊海为了避黄巢兵, 从福建同安向北迁邵武, 在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到韶州曲江县(今天的广东)武溪, 是余氏入粤的始祖。余渊海有三个儿子:从, 咸, 衮。余从留在曲江, 余咸迁到湖南长沙, 余衮迁到浙江的钱塘(今天的杭州)。从此以后, 从、咸、衮的后裔, 又有迁到江西奉新, 临川, 广东五华, 梅州, 大埔, 平远, 海丰等地的人。到了宋代, 余氏基本上遍布全闽, 而且是人才济济。清代, 有余氏从福建迁到台湾, 此后又有迁居到海外的。余姓人物, 比较有名的是北宋时期的余靖, 他三次出使辽国, 通晓契丹语, 是工部尚书。广州建有“八贤堂”, 尊他为八贤之一;元代有监察御史余阙;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有文学家余怀, 经学家余萧客;光绪年间四川人民反洋教的武装起义首领余栋臣。余姓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0位, 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名列第51位。 姓: 潘 排名: 52 由来: 春秋时期淮河流哉有一个小国叫潘国, 这个地方可能在现在的河南固始县境。很可能是楚国兼并潘国后在他的故地安置城邑的, 潘国的子孙用国号作为姓, 就是潘姓。潘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以后将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姓改为单姓潘姓。从根本上讲, 潘姓是黄帝的后裔。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 所以潘姓大多以潘作为始祖。西藏自治区晋升时, 潘姓已成为名门望族, 到了唐代, 又在广宗(现在的河北境)、汉寿、冯翊(现在的陕西西安)、河南(现在的洛阳)等地成为著姓。此后, 子孙因任官等原因又分出隋州、杭州等支脉。甭代, 潘姓不公广泛地分布在冀、鲁、豫、苏、皖、浙、湘、鄂、闽、粤、滇、晋、陕、甘等�。掖涌滴跄昙淇�, 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进而又有人到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西晋有文学有潘岳, 善长于诗赋, 被称为潘郎, 后来常借用称妇女所在地爱慕的男子。北宋初年有大将潘美。明代有水利家潘季训, 曾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 还有文学家潘之恒。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潘平格, 史学家潘柽章。清代有江南溧阳家民起义领袖潘茂、潘珍, 学者潘耒, 诗人潘德舆, 上海小刀会首领潘起亮, 水族家民起义首领潘新简。现代有个诗人潘漠华, 于此可见, 潘姓不乏历史名人。旅居海外的潘姓华人, 印尼华人潘国强, 善营草药, 所办雄鸡草药厂为印尼最大的草药厂之一, 新产品行销全国和东南亚, 并多次在国妹展销会上获取优质奖, 所在地以而被子誉为印尼“草药业大王”。按人数多少排列, 潘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在第52位。 姓: 杜 排名: 53 由来: 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 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 清代有迁到台湾者, 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在中国历史上, 杜姓做出积极的贡献, 曾服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 杜诗, 任南阳太守, 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 比欧洲同类新产品早1100年, 又兴修水利, 发展家业生产, 因为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密, 在担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 用捕治作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 官至太仆, 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还有经学家杜子春, 经学家、文学家杜林, 书法家杜操。西晋有交领、著名学者杜预, 荆湘流民起义军首领杜。隋末有家民起义首领杜伏威, 唐代时有佛教高僧杜顺, 唐代, 杜姓更是人才济济, 仅任宰相就有11人, 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大诗人杜甫, 被称为“诗史”。元初有个江西家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个画家杜玉, 清代有个诗人杜睿, 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 近现代有个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杜姓在现在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53位。 姓: 戴 排名: 54 由来: 戴姓有两个来源, 出自西周封在现在的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 一支是用祖上的谥号作为姓, 一支是用国号作为姓, 先秦时期, 戴姓主要是在他的发祥地豫东带发展繁衍。汉代, 戴姓有一些人徙居豫南。三国到南北朝时期, 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 而且又有的徙居在现的安徽、湖北者。根据记载,唐初,有戴君胄父子在福建落籍,是为了戴姓入闽的开始,传至12世(约当时的清代),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 清代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从此以后, 又有戴姓族人移居到海外。戴姓形成距离现在已有2700余年,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大姓之一, 居在第54位。 姓: 夏 排名: 55 由来: 夏姓来源有个二个:一支是以禹作为领袖的夏后姓部落的后代, 是采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另一支是春秋时陈国的征舒用祖字作为姓氏形成的。继舜而就天子位, “国号叫夏后, 姓姒姓”禹死后, 传位给儿子启, 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 先秦时期夏姓主要是河南及山东省境内生息繁衍。秦始皇有侍医夏无且, 当荆轲刺秦时, 他用药囊击荆轲, �;で厥蓟�, 论功劳赏赐黄金百两。所以表明秦姓人已开始向西、向北、向南播迁, 三国到南北朝时期, 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 均为今浙江人。宋代, 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 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 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 这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 分布地更加广泛, 明代夏宏, 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 到近现代, 南方的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及台湾的新竹、苗栗、台南等地都已有夏姓居民;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 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姓: 钟 排名: 56 由来: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 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 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先秦时期的钟姓人, 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 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从汉代开始的以后一百年内, 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中心, 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人, 其中有钟姓, 与此同时, 钟氏还有迁居今绍兴的, 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 曾当过南朝陈伏波将军, 史书中称他为“岭南酋(qiu)帅”, 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国也有人姓钟。唐初光州人陈政、钟德兴在福建安家, 唐代, 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 宋、元、明时期, 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 广东的南�!⒛闲邸⒔读搿⒊敝荨⒚分荨⑿四鹊鼐兄邮系木鄣�, 从清乾隆时开始, 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 后来有些人又徙居海外。明帝时钟太傅, 书法博取众长, 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 所撰《诗品》, 在文学上有重有地位。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 可见, 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姓: 汪 排名: 57 由来: 汪芒后的汪芒国子孙, 用原来国名作为姓氏, 就是汪芒姓, 后省文作为汪姓。汪姓还有一支出自春秋时的鲁国, 是用邑作为姓。鲁国有个童子汪奇, 同齐国军队战在朗而死。在唐代以来前中原已有汪姓的聚居点。到了宋代, 汪姓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姓之一, 他被为黟(现在的安徽黟县)、歙(现在的安徽歙县)、婺源(现在属于江西)等地。宋代以后, 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经有汪姓的居民。自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姓陆续有人移居到台湾, 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见于史籍的汪姓人, 主要出自隋代以后, 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 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元代有航海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 书画家汪士慎, 为“扬州八怪”之一, 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 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近现代有曾于是1940年任伪国民政府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大姓中, 汪姓居于第57位。 姓: 田 排名: 58 由来: 由舜的后裔妫满于西周初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建立的陈国, 传至第12位国君为陈桓公, 田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的齐国, 与陈姓同一祖先, 祖先是陈国的创建者妫满, 田氏在先秦时期分布已比较广泛, 西汉初, 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国, 田横率徒党500余人逃亡海岛, 刘邦命他到洛阳, 因他不愿意称臣于汉, 于途中自杀, 留居海岛者闻讯, 也全部自杀, 从汉代开始, 今川、鄂、湘、黔交界一代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今天津市、山西太原、宁夏等地也都有田姓居民, 唐、宋时期, 今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均有田氏的聚居点, 从清代中叶开始, 闽、粤田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 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田姓人才济济, 在24史中单独立传者127人, 收入《古今图书集成》者272人, 战国时有哲学家田骈(pian), 齐国将领田单, 西汉有丞相田汾, 今文易学家的开创者田何, 唐代有割据河北的节度使田承嗣(si), 死后由其侄子田悦继位, 宋代有以方正敢直言著名的田锡, 以善制泥孩的艺人田妃, 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田九成, 清代有兵部尚书田文镜, 近现代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 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艺术事业,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田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8位。 姓: 任 排名: 59 由来: 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任姓出自于姬姓, 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的少子禹阳, 受封于任, 所以以此为姓, 先秦时期, 任氏已播迁到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内, 如春秋时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人, 这说明任氏在汉代已分布在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 同时, 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也已有任姓居民, 三国以后, 任氏分布吏为广泛, 最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min)大约从清代开始, 闽(min)、粤有任姓人徙(xi)居到海外者, 如新加坡有任姓华人, 并建立有宗亲组织。任姓代代有名人, 史书上不断出现, 东汉有将领任尚, 南朝有文学家任仿, 唐高宗时有宰相任雅相, 元代有水利家、画家任仁发, 曾指挥黄河堵口工程, 主持疏浚吴淞江工程, 明代有参政任环, 曾多次打败倭寇的进攻, 以敢战著称, 清代有学者、四库全书纂(zuan)修任大椿,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bi)时, 作曲家任光。任姓一直是一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 在北宋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58位,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大姓中居第59位。 姓: 姜 排名: 60 由来: 姜姓始自炎帝, 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生于姜水(在今天的陕西岐(qi)山县西边), 以水命名为姜。至西汉初, 为充实关中人口, 姜氏以关东大族迁到关中, 此后世居天水(今属于甘肃), 姜氏在汉代已有徙居今江苏、四川者, 但是, 直到唐代, 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唐代, 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姜氏, 唐、宋时期, 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沼腥嗽谇宕《辏�1737年)移居台湾, 此后, 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 有的又远播海外。三国时有天水冀县(今甘肃谷东)人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 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 清代有文学家姜宸, 曾参预纂修《明史》, 所作《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姜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姓: 范 排名: 61 由来: 尧有个裔孙叫刘累, 西成王时迁居杜(今陕西西安东南), 建立杜国, 称为唐杜姓, 他的孙子士会, 春秋时任晋国大夫, 因授封于范地(现在的河南县), 以封邑为姓, 就是范氏。士会死后被称为范武子, 其之后, 又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 世代为晋国上卿。公元前4世纪中叶, 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 范姓进入魏国。在西汉以前范姓部分人已迁徙到南方。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范姓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 范姓称盛在福建, 人才济济。此后, 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 又分布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 闽(MIN)、粤(yue)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有的又进而迁到海外。宋代以前的范姓名人, 大都出自现在的河南。例如:春秋末政治家范蠡。东汉学者范丹, 清诏使范滂。东晋经学家范宁,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yan ), 顺阳人。齐、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唐代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此外, 十六国时涪(fu)陵丹兴(今天的四川黔江)人范长生, 在李雄称帝成都时被尊为天地太师;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画家范宽, 南宋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 诗人范成大, �:纪撤短焖�;元代有文学家范椁(guo);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清代有太傅(fu)兼太子太师范文程, 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 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 文学家范当世;近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 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范姓居于第61位。 姓: 方 排名: 62 由来: 是始于黄帝时期的姓。方姓, 是“方雷氏之后”。方雷氏, 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 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 被封在方山。最早被称作“方山”的是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西起洛阳龙门, 东至密县东境, 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 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 所以, 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关于方姓的起源, 还有一种说法, 周宣王的大臣, 姓姬。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 形成方氏的一支。因方叔食的居住的在河南洛阳, 他的后代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主要在洛阳发展繁衍, 后来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因此, 方氏以“河南”为堂名。自唐代的方(chu)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 历38世、1100多年, 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 而且多次南迁, 相当广泛地分布在江南各�。行┏晌钡氐拿磐�。从清初开始, 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在中国历史上, 方氏的名人有唐代有江南农民起义首领方清、诗人方干;宋代有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诗人方凤、词人方岳;元代有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代有学者方孝孺、四川农民起义首领方四;明清之际有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 清代有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玉润, 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 方姓名列第56位。但是, 当今的方姓仍不失为中国大姓之一, 按人口排次序是第62位。 姓: 石 排名: 63 由来: 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卫国, 属于以字为姓的一类。姬(ji)封的6世孙靖伯有个孙子, 叫石蜡, 在庄公时为卫国上卿, 是个著名的贤臣。石蜡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 就是石姓。石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出自河南, 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将鲜卑族三字姓“温石兰”改为石姓。秦, 汉以前, 石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各种原因, 有张姓、冉(ran)姓、娄(lou)姓等改姓或冒姓为石姓, 这无疑也为石姓增加了新的属员。十六国时期的族人石勒, 于319年自称赵王, 建立政权, 史称后赵, 在329年初消灭了前赵, 取得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建都襄(xiang)国(今天的河北邢台), 331年称帝, 建号建平。五代时期, 有沙陀部人石敬瑭(tang), 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消灭了后唐, 被契丹册封为帝, 历时10年而亡。石姓著名人物, 战国中期有天文学家石申, 西晋时有以劫掠客商财产而成为巨富的石崇, 北宋初有大将、卫国公石守信, 文学家石延年, 学者、文学家石介;元代有戏曲作家石君宝;明代有大将军石亨, 荆襄农民起义首领石龙(即石和尚);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近现代石姓名人较突出者有:石志仁, 建国后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石西民,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华东宣传部长、国家出版局局长等职。石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3位。 姓: 姚 排名: 64 由来: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 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 如今在以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居于第64位。姚姓来源有二: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 是以地名为姓, 出自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juan)城北:另一支是由田姓改过来的, 形成于东汉时期, 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春秋时, 郑国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姓人物。晋代以前, 姚姓己有迁到今天的山西、广西四川省境者。十六国时, 南安赤亭(今天的甘肃陇西西)人姚瓶弋, 世为羌族首领, 自称其祖先是帝腕的后代, 先后投靠前赵、后赵, 又降东晋, 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384年, 姚苌率羌人独立, 称万年秦王, 进据北地(统治今天陕西耀县东南), 386年称帝, 建都长安, 国号大秦, 史称后秦。417年为东晋刘裕消灭。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姚氏政权。唐初有史学家姚思谦本吴兴(今浙江)人, 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陕州硖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南)人姚崇, 历任武则天、睿(rui)宗、玄宗三朝宰相, 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还有潼川(今天的四川三台)人姚言, 当元军陷常州时, 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 宋军收复州城后被任为知州, 坚守半年, 城破后不屈牺牲。明代有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纂(zhuan)修官姚广孝, 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文范、姚莹, 散文家姚鼐(nai), 嘉庆年间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姚之富。于此可见, 姚姓是个名人辈出的姓氏。 姓: 谭 排名: 65 由来: 在西周分封的诸候国中, 有一个谭国。为子爵, 在今天的山东章丘县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 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天的山东莒县), 子孙以国名为姓, 就是谭姓。汉代巴南少数民族(今天的川东、鄂西南部|中也有谭姓。谭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 后因战乱, 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 离开故土, 向各地迁徙。从宋代开始, 谭姓人物被载入史册者增多, 分布地更广, 主要聚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大约从清代开始, 闽、粤谭氏部分人迁徙到东南亚、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历史上的谭姓名人, 明代有兵部尚书, 太子太保谭纶, 在巡抚福建时, 曾率继光共事齐名, 呈称谭齐;还有文学家谭元春。近现代有较著名的谭人凤、近现代民主革命者;谭嗣同, 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延岂, 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党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 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锡畴现代地质学家;谭冠三、谭希林、谭甫仁, 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当今按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谭姓居于第65位。 姓: 廖 排名: 66 由来: 古代蓼国在今天的河南县南40公里湖阳镇, 即古蓼国, 相传是黄帝子孙叔安的封国。亡国后的蓼国子孙, 以国名为姓, 就是廖姓。廖氏最早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部的上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 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 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 并以汝南为堂号。从清初开始, 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 还有一些人迁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中国历史上, 廖姓人才济济, 近现代较著名的廖姓人物有:廖平, 近代经学家;廖仲恺, 国民党左派, 曾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廖承志, 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廖荣坤, 曾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廖耀湘, 任国民党政军辽西兵团怀念, 被俘, 1961年被特释, 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廖容标,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廖鲁言, 农业部部长, 党组书记。廖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6位。 姓: 邹 排名: 67 由来: 邹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 形成于春秋时期, 是以封邑为姓;一支出自曹姓, 形成于战国时期, 是以国名为姓。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 邹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附近即今天山东省境内繁衍, 至秦汉时期, 有一支迁至范阳, 后发展成为望族, 故邹氏族人以“范阳”为堂号。西汉后, 范阳邹氏逐渐南迁, 至江南邹坊, 繁衍甩为一大聚落。东晋古六国时, 由于战乱, 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邹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 定居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上些地方。唐初, 有邹姓在福建安家落户。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姓华侨, 主要是从广东, 其次是从福建迁去的。邹姓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邹忌和邹衍。邹忌曾以鼓琴说齐威王, 被任为相国, 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 称成侯, 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 修订法律, 选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因之使齐的国力渐强。西汉有文学家邹阳, 清代有科学家邹伯奇, 精天文历算, 所著《格术补》, 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家著作。近现代有民产革命烈士邹容, 著名新闻记者, 政论家, 出版家邹韬(tao)奋, 农学家邹秉文。于此可见, 邹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以人中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 邹姓居于第67位。 姓: 熊 排名: 68 由来: 黄帝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 形成中草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从上古时期开始, 就有熊姓人物的活动。帝尧有一名大臣叫熊罴。夏代初期, 曾夺取太康王位的后羿, 有贤臣熊髯, 先秦至淝代, 熊氏主要不得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 熊氏部分人徙居今天的江西, 还有迁至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此后直至元明时期, 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 人才辈出, 在当地形成望族, 所以姓氏书都说熊氏“望出南昌、江陵”。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 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 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为熊姓。此外, 熊氏在宋代还分布天今天的福建, 江苏的一此地方。清代, 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也都有熊姓居民。后来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闽、粤熊氏, 有些人迁至海外, 侨居到新加坡等国家。熊氏名人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熊大木, 辽东经略熊迁弼, 兵部尚书熊文灿。清代有列神论者, 内阁学士熊伯龙。近现代较著名的有:熊希龄, 1913年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十力, 现代学者;熊克武,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熊成基, 近休民主革命烈士;熊雄, 1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任黄浦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熊庆来, 数学家;熊佛西, 戏剧教育家。熊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8位。 姓: 金 排名: 69 由来: 金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 被排在第69位。其姓来源较多, 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 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 他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 就是金氏。还有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娣(日娣, 音mi di ), 是皇帝赐姓, 据《前秦录》载, 十六国前秦时, 羌(qian)族首领有金氏, 据《旧唐书》载, 唐时新罗国王姓金, 五代时十国之一吴越, 开国之王叫钱lui (l因为与刘同音, 为避钱lui之名讳, 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 改为金氏。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郡三姓之一有金氏, 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县地)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 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 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槐狈降暮幽稀⒑颖薄⒘赡仁∫捕加薪鹗系木鄣�。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 侨居于新加坡等国。金姓名人明末清初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吧, 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 为“扬州八怪”之一;现代金姓较著名的人物有:新闻工作者, 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 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金如析, 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军事法院院长等信息平台资源开发和日常项目开发与策划甲职。于此可见, 金姓英才辈出, 代不乏人。 姓: 陆 排名: 70 由来: 古代戎族人的一支叫允姓之戎, 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故城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以陆浑为名, 称为陆浑之戎, 经营农业及畜牧业, 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 就是陆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 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 将其改为陆氏。陆氏在隋、唐时期分布于今天的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的一睦地方, 明、清埋藏有迁至广东、广西者, 后有的又移居到新加坡等国家。陆氏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初有政论家、辞赋家陆贾, 其言论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三国时吴国有名将陆逊, 还有天文学陆绩, 吴县人, 曾作《浑天图》。陆抗之子陆机、陆云, 均为西晋文学家, 进称“二陆”;陆机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南朝宋有道士陆修静, 所撰写《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的一部道藏书目。陆姓名人唐代有经学家, 训诂学家陆德明, 所撰《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字, 音韵等的重要参考书;以嗜茶著名, 被誉为“茶神”的陆羽, 撰有《茶经》;宋代陆氏名人大都出自南宋, 成就突出的是大诗人陆游, 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 今存9000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 风格雄浑豪放, 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页宁末年有个大臣陆叫秀夫, 当元军攻破崖山时, 他背负幼帝赵丙投海死。又据《魏书-官氏志》载, 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安姓步六孤姓。北魏孝子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 将其改作陆姓。近现代较有名的陆姓人物有:陆润庠, 清末任弼德院院长, 辛亥革命后当溥仪的师傅;陆荣廷, 桂系军阀首领;陆皓东, 近代民主革命者;陆徵祥, 曾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陆渊雷, 中医, 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陆志韦, 语言学家、心理学爱;陆更夫, 1931年曾任中共两文省委书记。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陆姓居于第70位 姓: 郝 排名: 71 由来: 是出自商末地名的姓。上古时的太昊, 相传就是伏羲氏。太昊有个大臣叫郝省氏, 被封在太原的郝乡, 以他的封地为姓氏, 就是郝氏。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以外, 古代东北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氏。秦、汉时期, 郝氏主要在今陕西、山西、河北省境内发展繁衍。隋, 唐至宋、元时期, 郝氏除在以上的几个地区发展外, 还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四川, 江苏, 浙江、河南等省。隋末有农民起义的首领郝孝德。唐代有高宗朝的宰相郝处�。凰未谢液鲁�, 郝士安、郝锐。元代有郝经, 著有《续后汉书》等;明, 清时期, 郝氏在南方的分布更加广泛, 湖南, 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 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郝氏的聚居点。明末有学者郝锦是安徽六安人;清代郝姓著名人物是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yi)行, 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现在, 郝姓是中国第71大姓;新加坡等国有郝姓华侨。 姓: 孔 排名: 72 由来: 是源于子姓人字的姓。在古黄帝时有个史官叫孔甲, 曾作《盘盂》一书。孔子名丘, 字仲尼,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ZOU)邑(今天的山东曲阜东南), 是春秋末期代已有了孔姓, 因为当时有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者。晚年致力教育, 先后有弟子3000人, 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他曾删修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 整理《诗》、《书》等。他在哲学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在当时虽然末被采纳, 但自汉以后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清代以后, 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 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的华人。孔姓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孔姓名人辈出, 史不绝书。战国、秦汉间有大商人孔氏, 秦伐魏时迁到宛(今天的河南南阳), 经营冶铁业, 兼经商, 富至数千金。西汉有南阳人孔仅, 大冶铁商出身, 武帝时任大农丞, 主管盐铁专卖, 后任大司农;还有经学家孔安国, 丞相孔光。东汉有秦山都尉孔宙, 他的儿子孔融, 汉末文学家, 为“建安七子”之一。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 戏曲作家孔尚任, 经学家、音代表之一孔祥熙, 卫生训顾问、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孔庆三,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追鄙�。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孔姓居于第72位。 姓: 白 排名: 73 由来: 以字以邑命得的姓。远古炎帝神农姓的时候已经有白姓。白姓早期主要分布在秦、楚、魏等地。战国时, 秦国有个名将叫白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因为想到他的功绩, 封他的儿子促在太原(现在的山西), 所以子孙世代为太原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现在的河南)香山, 成为白姓迁洛始祖, 他的后代分衍在现在的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⑶哐舻鹊�。隋唐时期有迁到现宁夏、甘肃、广西者。宋、明时期还分布在现在的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从清初开始, 闽、粤白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 后来又有移居到新加坡等国者。白姓在文化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中期诗人, 官到刑部尚书。现存诗有3000首, 其数量之多, 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 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 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喜。现在, 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在第73位, 不仅是汉族大姓, 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姓: 崔 排名: 74 由来: 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 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 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姓姜, 因他的儿子丁公及, 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 他的嫡子叫季子, 本应该继承群位, 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 后来用邑作为姓, 就是崔姓。魏晋到唐初, 按士族门第排姓氏, 或称“崔、卢、王、谢”, 均把崔姓列为一等大姓。定州博陵郡五姓之首为崔姓,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 后来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西晋到唐代, 崔姓还分布在现在的山西、浙江、江苏、江苏、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 宋代以后, 崔姓分布地更广, 有的在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崔姓对历史的进步做也了积极的贡献, 人才辈出, 史不绝书。东汉有个文学家崔因、书法家崔瑗、均是涿郡安平人。唐代, 崔姓出三位诗人, 崔国辅, 崔颢、崔护、可风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北宁有画家崔白, 擅画花竹, 禽鸟。明末有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 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姓: 康 排名: 75 由来: 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 周武王姬民有个同母弟弟叫姬封, 西周初被封在康(现在的河南禹州市西北), 所以称为康叔, 周武王死后, 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 周公姬旦兴师平定叛乱、杀武庚后, 把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姬封, 建立卫国。卫康叔的子孙, 有的用他原来的封邑作为姓氏, 就是康姓。宋朝因为避开国持帝赵匡胤的名讳, 凡姓匡者皆改姓康, 所以康姓有北迁到现在河北等省者, 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从清代开始, 课堂、粤康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 后来又有人移居海外者。康姓人物在二址四史中单独立传者36人, 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 典〉〉者62人, 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 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康僧会, 三国时的高僧清代文学家, 康有为, 近代改良派领袖, 后来为保投井下石会首领。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康姓是第75大姓。 姓: 毛 排名: 76 由来: 毛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列在第106位.当今是中国第76大姓.毛姓属于用邑作为姓之类。早在春秋时期, 毛姓家族由于发生内乱, 即有徙居江南者〈〈左传〉〉。唐末五代以后, 毛姓除居在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 主要是称盛于江南。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 毛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后来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毛姓早期的名人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毛遂。“毛遂自荐”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故, 家喻户晓。在中国古代史上, 毛姓对文化艺术上的贡献最为突出, 具体表现是多文学之士和拥有庞大的画家群。清初不有小说评点家毛宗岗, 曾评刻《三国演义》, 整理成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姓最早、最著名的画家当首扒西汉元帝时宫迁画师毛延寿。近夙代, 毛姓最著名的人物是伟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 姓: 邱 排名: 77 由来: 邱姓主要是以地名为姓氏。一支出自现在的山东, 一支出自现在的河南。丘姓写作“邱”, 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 有时也写作“邱”;二是因为避孔子的名讳。孔子姓孔, 名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 清雍正三年(2725年)朝迁发出通知:除四书五经外, 凡遇“丘”字。一律加“耳”旁为邱;地名字变作邱。清末民初, 诗人邱逢甲倡议恢复本姓, 并用身作则改邱为丘, 得到闽、粤族人咯应, 但仍有沿用邱字者。于是形成邱、丘二姓并存的局面。在晋代以前丘姓已经有迁到现在的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者。中原丘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徙居福建。南北朝到五代时期, 丘姓还分布在现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丘姓名人辈出。西汉武帝时有丘促, 相传是初造笛子的人。南朝梁有文学家丘为。南宋有学者丘富国, 著有《周易辑解》、《经世补遗》等。元代有丘处机, 也可以叫作邱处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 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现代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邱少云。根据《人民日报》报道, 邱姓是当今中国第77大姓。 姓: 秦 排名: 78 由来: 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统一中原,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自称始皇帝(就是秦始皇), 建都咸阳。秦朝历2世, 统治15年, 在公元前期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子孙用国为姓就是秦姓。此外, 古代有个大秦国(就是罗马帝国),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持帝安敦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其中有留居中国不返者, 就用“秦”为姓, 如三国时的商人秦姓。先秦时期, 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山东秦姓在西汉初有迁到现在的江苏者。两汉到南北朝时期, 秦姓不分布在现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 春姓有迁到现、现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 历清到近现代, 分布地更广, 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北宋有词人秦观。南宋有数学家秦九韶, 还有投降派代表、高宗时宰相秦桧。元代有戏曲作家秦简夫。明代有代丈夫领兵的女将领秦日纲。近代有民主革命者秦力山。现代有曾在1931年任过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的秦邦宪。秦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78位。 姓: 江 排名: 79 由来: 江姓发源在河南正阳, 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姓子孙, 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现在的河南), 又自淮阳继续北迁到陈留圉县(现在的的河南杞县于镇), 后来又迁到济阳考城(现在的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所以江姓用“济阳”“淮阳”作为郡号。江国灭戾后, 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现在山东临淄一带)。唐初, 在福建落籍, 河南的江姓, 宋代, 中原人数大规模南流, 江姓有一支自汴京迁到杭之仁和(现在的浙江杭州市), 还有一支由江高率领迁到江西都昌。在中国历史上, 江姓名人辈出, 而且多是河南人, 如南朝时济阳考城(现在河南兰考东北), 有个叫江淹的人, 历仁南朝宋、齐、梁三代, 用文章见称在世, 世称江郎, 晚年诗文无佳句, 时人谓之才�。煊小敖刹啪 钡牡涔�。东汉有临淄(现在的山东)人叫江革, 用事母到孝被乡里称为“江世孝”。根据中国科学贵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有关资料考证, 江姓在中国最党风的100个汉族姓氏中居在第79位。 姓: 史 排名: 80 由来: 史姓是用官职为姓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 办事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史姓就是这位史佚的后代。此外, 据《北史》《新唐书》等书记载, 古代有个史国, 属昭武九姓政权之一, 居民主要务农, 兼营畜牧业。故地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南方, 一度属唐管辖。史国人来中国定居的, 就用国名“史”作为姓。在西汉以前史姓分布已相当广泛。唐、五代时, 现在的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宋代, 现在的江西、河北、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 史姓已经遍布江南。清代以后, 史姓迁到海外者, 侨居到新加坡等国家。史姓名人辈出, 史不绝书。西晋有个画家史道硕, 他有4个弟弟皆以善画得名。唐代, 溧阳人史务滋, 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又有宁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 参与安禄山叛乱, 在759年在魏州(现在职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 后杀安庆绪, 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年号顺天;他的长子史朝义, 761年杀父即位, 年号显圣, 次年败出逃, 后自缢死。明末有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清代有文学家史震林。近现代有报业资本家史量才, 民主革命烈士史坚如,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方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史文彬, 电影导演史东山。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史姓位居第80位。 姓: 顾 排名: 81 由来: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 也自现地的范县, 还有一支形成在西汉初期, 也自现在的江苏苏州。根据有关史书记载, 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 夏朝末年, 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 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 散居在全国各地, 用原国名作为姓氏, 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又根据记载, 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M�, 建都东瓯(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 后来摇又封自己的独生子为顾余侯, 他的支庶子孙用他的封号的第一字作为姓, 也姓顾, 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三国到唐代, 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 从古到今, 他发展繁衍一直在江浙一带, 因此, 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 尤其是江苏。在古代顾姓名人中, 最有名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 和治学有突出成就的顾炎武。在近现代史上, 史学界有顾颉刚, 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 为《辞�!匪聘敝鞅嗖渭恿恕吨泄蟀倏迫椤返纳蟾骞ぷ�, 顾震潮, 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第一任所长,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在艺术界有顾月珍, 女, 著称沪剧演员, 女, 钢琴演奏家, 真正的钢琴诗人。顾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3位, 当今是中国第81大姓。新加坡等国有顾姓华侨。 姓: 侯 排名: 82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后代, 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 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 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 将他改为侯姓。侯姓虽源出多支, 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 中原一带战争频仍, 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 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 福建、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 此后, 有的人又移居海外。南朝梁怀朔镇(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东北), 有个人叫侯景, 在551年废梁帝自立, 国号汉, 到处烧杀掠夺, 第二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 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 史称侯景之乱。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 当时名望仅次在�:�。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 侯姓是第82大姓。 姓: 邵 排名: 83 由来: 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天的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 春秋时期, 他们用采邑作为姓氏, 就是召姓, 到战国时期, 住在现在的河南汝南、安阳一带的召姓, 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 形成邵姓。三国到唐代, 邵姓除在现在的河南继续发展外, 又有向南、北迁徙者。宋、明时期, 邵姓还分布在现在的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历清朝到近现代, 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姓迁到台湾, 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近现代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邵力子, 新闻记者邵飘萍,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江西省省长邵式平, 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邵葵麟。邵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83位。 姓: 孟 排名: 84 由来: 相传古帝颛顼有臣叫孟翼, 这说明早在颛(zhuan)顼(xu)时已有孟姓。古代学家大都认为孟姓起源在春秋时期, 是从姬姓诸侯国中派生出来, 由复姓改为单姓的。孟姓早期主要是在他的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繁衍。自东汉开始, 孟姓出现在其他地区。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有“亚圣”之称, 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学有很大影响。蜀汉有彝(yi)族首领孟获。隋唐时期, 孟姓涌现出几位勇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勇士。唐代有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 不有水利家孟简, 近现代, 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新型奠基人之一孟继懋(mao)、全国劳动模范孟仄(ze)、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于此可见, 孟姓在中国历史上英才辈出, 代不乏人。孟姓在宋朝成书的《百家姓》中被排列在第94位, 在当今中国100大姓的座次是第84位。新加坡等国也有孟姓华侨。 姓: 龙 排名: 85 由来: 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 最早一支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龙姓出现在现在的河南。帝舜有个大臣名叫龙, 任纳言之职, 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就是龙姓。从宋代开始, 见地史籍的龙姓人物渐多。宋代有画家龙章。元代有学者龙仁夫, 吉安(今属江西)人, 博究经史, 所著《周易集传》。近现代有云南人龙云,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湖南人龙潜, 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 龙姓是当今汉族第85大姓。此外, 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龙氏;今新加坡等国有龙姓华侨。 姓: 万 排名: 86 由来: 万姓源于姬姓, 有两支:一支是晋国毕万的后代, 一支是芮伯万的后代, 都是采用人名作为姓氏的。关于万姓的起源, 还有一种说法, 即《姓源韵谱》以为自周武王以万人得天下, 因以为氏。战国时齐国(今山东北部)有个人叫万章, 是孟轲的弟子。《孟子》就有《万章》篇, 主要记录孟子与万章的对话。从唐代开始, 见于记载的万姓人物增多, 大都是江南人。例如:唐代有万齐融, 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 以文词俊秀著称, 曾与贺知章等扬名于上京。万氏还分布于北方的一些地方, 如宋代有学者万适, 宛丘(今河南淮阳)人;清代以后, 万氏有迁至海外者, 今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现代有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万涛。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 万姓是当今中国第86大姓。 姓: 段 排名: 87 由来: 段氏得姓已有2700年的历史。东汉以后, 在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两支段姓。段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境内发展繁衍, 后来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 大约在秦代开始向外播迁, 流向多为西北地区, 经过多次迁徙, 段姓已相当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同时, 经过多次民族大融合,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段姓。五代后晋时, 段思平灭大义宁国, 建立大理国, 为大理国第一世王。现在的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姓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是研究段姓大理国和当时云南境内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古代的段姓人物比较著名的是段会宗和段玉裁。段会宗,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任西哉都护。后来曾率兵安定乌孙贵族的内争, 加强了中原和乌孙的联系。段玉裁,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 江苏金坛人, 著有〈〈说文解字注〉〉等, 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此外, 唐代有文字家段成式, 金国有段克已、段成已兄弟二人, 皆为文字家。近现代, 段姓名人有北洋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段德昌等。段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18位, 当今是中国第87位。 姓: 雷 排名: 88 由来: 源于古诸候名的姓.方雷是炎帝神农姓的九世孙, 因为战功被黄帝封在方山(现在的河南是北部的嵩山一带), 建立诸侯国。他的子孙用国作为姓, 就是复姓方雷姓, 后来又分为两支, 一支姓方, 一支姓雷。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姓, 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姓, 这是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其中, 居住在青�!⒏仕嘁淮睦仔�, 有许多是羌族人。唐代, 山越首领、潮州人雷万兴, 与同族人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 斗争持续了40多年。唐代还有制琴能手雷威, 四川人, 世称他所制的琴为雷琴, 曾参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 他的后代继承他的事业, 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两百余年, 北京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清代咸丰时刑部侍郎雷以咸, 曾创办厘金(一种商业税), 后来成为清政府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近现代, 雷姓更是人才济济, 既有科学家、文人、学者, 又有军政界的高级官员和英模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姓: 钱 排名: 89 由来: 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 彭祖是著名的大寿星。彭祖的后裔有个叫彭孚的人, 在西周任钱府上士, 掌握钱财。彭孚以官职作为姓, 就是钱姓。因西周建都在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 故钱姓形成在现在的陕西。宋、元时期, 钱姓发展到现在的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 现在的上�!⒃颇稀⒑钡仁∈芯星盏木劬拥�, 钱姓在南方分布相当广泛。从清代开始, 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姓陆续有迁台湾, 后来又有徙居海外者。唐末杭州临安(现在属于浙江), 有个人叫钱缪, 他自称吴越国王, 在位期间, 曾片发民工, 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 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978年南所据的地归北宋, 被封为邓王,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姓政权。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对中国植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著有《文字学音篇》等。于此可见, 钱姓人才济济, 在许多方面做出出过积极的贡献。在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钱姓居在第98位。 姓: 汤 排名: 90 由来: 汤姓是子姓衍生的分支, 源于高朝祖成汤, 如今在以人数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90位。汤姓形成时间, 一般认为在商代。汤姓在商代就遍布在中原地区。汤姓有一支形成在秦代的宋国遗民中。宋国是周成王时所封的子姓诸侯国, 建都现在的河南商丘南。宋代, 汤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汤姓在宋代不仅称成为成为盛在江南, 而且在北方也属大姓。明代, 汤姓有迁入现的广东、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 广东汤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汤姓族谱》, 以后再由台湾迁到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州等地。明代, 有戏曲作家, 文学家汤显祖, 著述较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专治哲学史, 精于考订, 微生物学家汤飞凡, 为沙眼病原体的发展的发现人之一。于此可见, 汤姓人才济济, 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姓: 易 排名: 90 由来: 易姓起源是易牙之后, 易牙是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 长于调味, 善逢迎。齐国的宰相管仲死后, 立公子无亏为太子, 原太子昭逃到宋国, 齐国因此发生内战。在春秋时期, 是易牙的后代用的字作姓氏的。因齐国建都在临淄(现在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 所以这之易姓出自于现在的山东。易姓早期活动情况, 缺乏资料, 从三国时开始才有一些零星记载:易姓在三国到唐代分布在现在的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 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逐渐增多。清朝到近现代, 易姓仍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近代有诗人易顺鼎。据《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易姓是当今中国第93大姓。新加坡等国也有易姓华侨。 姓: 尹 排名: 91 由来: 尹姓来源有二:一支产生在上古时期, 是用地名作姓氏的。少昊, 名挚, 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 号金天氏。东夷族用鸟为图腾, 他用鸟名为官名, 设有工正和农正, 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他有个儿子叫殷, 任工正, 被封在尹城(在现在的河南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 子孙世掌其职, 后来用地名作为姓氏, 就是尹姓。另一支产生在周代, 是用官名作姓氏的, 源于西周宣王时的尹吉甫。上古时有尹寿, 为帝尧的老师, 居河阳(现在的河南孟县), 说道德经, 教以无之道, 又传道给彭祖。先秦时期, 尹姓已经有迁到现在的河北、贵州、两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甘肃、江西等省者。十六国时, 尹姓在天水(现在属甘肃)和西州(现在的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发展成为望族, 前秦、后凉、后秦等国均有尹姓任职。隋唐时期, 尹姓在河间(现在属于河北)发展成为望族, 尹姓在现有的湖北襄阳等地也有聚居点。宋、元、明、清时期, 尹姓又发展到现在的江苏、云南、辽宁等省的一些地方。当今,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 尹姓居第91位。 姓: 黎 排名: 92 由来: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起源在商朝时的黎国。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 一个在现在的山西境, 还有一个黎国在现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 后都用国作姓。黎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根据《魏书·官氏志》载,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将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姓, 其中, 原代北复姓素黎姓被为单姓黎姓。这也是黎姓来源之一。北宋时, 黎姓族人有的徙居福建上杭、宁化;到宋末元初, 黎姓又自福建迁至梅州程乡(现在的广东梅州市), 此后, 子孙繁昌, 又分出许多支脉, 散居在广东的丰顺、陆丰等地。这说明黎姓在宋代已是岭南大姓。从清乾隆年间开始, 广东及福建黎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 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黎姓在历史上不乏名人, 近现代有贵州遵义人黎庶昌, 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 又出使日本大臣, 官至川东兵备道, 湖北黄陂人黎无洪, 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湖南湘谭人黎锦熙, 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黎亮, 30年代曾主持设计建成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还有史学家黎杰、画家黎冰鸿、音乐家黎国荃等。黎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62位, 当今是中国第92大姓。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 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 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 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 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 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 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 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 常姓有移居海外者, 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 善射, 有勇力, 屡立战功, 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 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 常姓排名第94位。 姓: 武 排名: 95 由来: 夏代曾夺到太康王位的后羿, 有个贤臣叫武罗,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 也是武姓的开始。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姓的。据《唐书》, 唐朝有贺兰敏, 原本是贺兰姓, 说是武则天父亲的后代, 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艺、左玉铃、李楷固及契必明的妻子是武姓, 此为赐姓武姓。秦汉时期, 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江苏、山东等省。武则天, 名照, 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 继为唐高宗皇后, 参与朝政。高宗死后, 她先后废中宗改睿(rui)宗, 在690年自称圣神皇帝, 改国号为周, 改元天授, 史称武周,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五代以后, 武姓在南方分布于今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等地, 在北方分布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唐代以后, 武姓名人主要有:五代时的水利家武漳, 北宋画家武宗元, 金国画家武元直、武伯英, 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 清代学者武亿, 以乞讨、放高利贷等办法筹资举办“义学”的武训,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等。据中国科学陆军遗传形容所的专家考证, 武姓是当今中国第95大姓。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侨。 姓: 乔 排名: 96 由来: 乔姓是黄帝子孙, 而且他起源于与黄帝的葬地有关。《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崩, 葬桥山”的记载, 后来周文帝命桥姓去‘木’, 义取高远也。此外, 据《前代录》载, 匈奴贵姓有乔姓, 代有辅相(即宰相)从史书上看, 桥姓和乔姓人物基本上没有在同一时期出现的现象, 十六国、南北朝以前有桥姓人物而无乔姓人物, 以后则相反, 就有乔姓人物而无桥姓人物。乔姓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陕西、湖南、山西、江苏等�。巍⒃逼谟星ǖ较衷诘暮幽稀⒄憬⒑闭�, 到近现代, 东北的一些地方也有乔姓的聚居点。据《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 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此外, 现在新加坡等国有乔姓华侨。 姓: 贺 排名: 97 由来: 贺姓本为庆姓, 后来因避讳改为贺姓。贺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 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 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姓、贺兰氏都改为单姓贺姓, 从而为贺姓扩充了人口。清代有文学家贺贻孙, 坚决查禁鸦片的地方官贺长龄, 领导湖南邵阳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竖起“大汉佑民灭洋军”旗帜的反侵略英雄贺金声。于此可见, 贺姓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贺姓虽然只有1800多年历史, 但分布比较广泛, 蕃衍昌盛, 因此发展成为中国大姓之一。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 贺姓在中国100大姓中居第97位。新加坡等国有贺姓华侨。 姓: 赖 排名: 98 由来: 赖姓是出何处, 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姜姓, 是炎帝神农姓的后裔;一说出自黄帝世系, 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赖姓早期聚居在在鄢陵一带, 主要是在现在的河南境内繁衍发展, 后在颍川郡(治所在现在的禹州)、河南郡(治现在的洛阳)、河内郡(治现有的武陟)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 颍川赖姓有一支播迁到江南, 分布在现在的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一些地方, 还有一支徙居陕西。清朝乾隆年间, 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到台中开基, 此后, 闽、粤赖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有的进而移居海外, 去新加坡等国谋生。在历史的长河中, 赖姓人才辈出, 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贡献。赖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76位,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为长98大姓。 姓: 龚 排名: 99 由来: 龚姓是黄帝臣共鼓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个大臣忠共鼓, 曾与货狐共同制造船, 他的子孙以共为姓。后来, 共姓为了避难, 改姓隐居, 在共字上加“龙”成为龚姓。到于具体是何时所改, 是全改还是部分改, 古籍无明确记载。共姓为了避难或避仇, 一部分人加“龙”成龚姓, 一部分人加水成为洪姓。所以, 龚、洪二姓同出一源。龚姓源头较多, 支脉也繁, 早期主要在现在的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江苏、甘肃、山西等地区发展繁衍, 其中以山东、江苏、河南龚姓在汉代比较有名。宋、徽宗有工部侍郎龚源, 遂昌(现在的浙江)人, 因事被夺职后居在和州(现在的安徽和县), 在此发展为大族。明代以后, 龚姓有的又移居到现在的上�!⒐阄鞯鹊�。从清乾隆年间开始, 闽、粤龚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有的又进而迁往新加坡等国家。古代的龚姓名人, 影响较大的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现在的杭州)人龚自珍。龚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92位, 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99位。 姓: 文 排名: 100 由来: 文姓最早形成在西周, 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 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的, 称为文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文姓族人播迁到江淮一带。春秋末年, 楚国郢(现在的湖北江陵西北)人文种, 在越国任大夫, 同范蠡越王勾践, 曾献计到吴行贿, 得免亡国, 后被授以国政, 群臣刻苦图强, 终于灭亡吴国。唐代以后, 文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 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文姓最著名人物是文天祥, 文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人, 南宋大臣、文学家, 1275年闻元兵东下, 在赣州组织义军, 保卫南宋都城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 第二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 他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 迭经威胁利诱, 始终不屈, 大义凛然, 在大都狱中所写《正气歌》, 表现了宁死不降的气志, 为世人所传诵。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 文姓在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 100位。 |
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