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时间词大全 | |||||||||||||||||||||||||||||||||||||||||||||||||||||||||||||||||||||
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用词世界无双。就拿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说, 就有近百种之多。现列举如下: (一)常用的时间表示词 表“年”的词语:除了岁、载、春、秋、春秋等词语表示外, 祀(殷代称年为“祀”)、霜(贾岛《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放忆咸阳。”中的“霜”即年。)、稔(谷一熟为稔, 故也谓“年”为稔)也是年的表示词语。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 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 象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也都是表示时间的词, 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 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明计时用的时钟之前, 白日计时用的是“日晷”, 以日影的移动算时间;夜晚计时用的是“更漏”。我国直到明代才有了时钟的出现。 (二)一天内的时间表示词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这十二个时辰又有特定的名称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记时法相对应。现试列表如下: 古名称 时辰 现在记时 夜半 子时 相当于23——1时 鸡鸣 丑时 1 —— 3时 平旦 寅时 3 —— 5时 日出 卯时 5 —— 7时 食时 辰时 7 —— 9时 隅中 巳时 9 ——11时 日中 午时 11 — 13时 日die 未时 13 — 15时 晡时 申时 15 — 17时 日入 酉时 17 — 19时 黄昏 戍时 19 — 21时 人定 亥时 21 — 23时 明确了古人的记时法, 我们对古文中涉及到的时间名称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的“鸡鸣”就是指晚上一时至三时。 (三)季节月份的时间表示词 在我国, 季节与月份常用的别名也很多。现列举如下: 1. 月份的代称(异名)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首春、元阳、初月、开岁、初春、 二月:仲春、卯月、仲月、杏月、丽月、花朝 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蚕月、 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槐月、麦月、麦秋、 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中夏 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暮夏、 七月:孟秋、申月、巧月、首秋、初秋、兰月、瓜月、凉月 八月;仲月、酉月、中秋、正秋、桂月、爽月 九月:季秋、戍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咏月 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阳月、开冬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复月、龙潜、雪月、冬月、大吕、 十二月:季冬、丑月、严冬、嘉平、暮平、临月、腊月、风杪、残冬、冰月、岁暮 2 .四季的代称 春季: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季:初夏、中夏、暮夏、九夏、盛夏、炎夏、三夏 秋季:初秋、中秋、暮秋、三秋、金秋、九秋、清秋、高秋、霜秋、霜天 冬季:初冬、中冬、寒冬、九冬、暮冬、雪冬、冷冬、隆冬 中国古代时间名词 钟、鼓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 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 人们将中西时点, 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 人们将“大时”忘淡, 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 而用子丑寅卯作标, 又分别用鼠�;⑼玫榷镒鞔�, 以为易记。 古人说时间, 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 白天说“钟”, 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 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 晨起(辰时, 今之七点)撞钟报时, 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 今之十九点)鼓报时, 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 这是由于巡夜人, 边巡行边打击梆子, 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 第三更是子时, 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地支
【子时】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 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 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 万物朦胧, 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 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 安歇睡眠了。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 恕至城下……, 鸡鸣, 雪止……, 晡时, 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 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刻、字、秒、忽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 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 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刻制外, 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 到隋唐(公元581-907)时, 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 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但十二时辰仍沿用, 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 我国古老的百刻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 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 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 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原一昼夜分100刻, 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 又先后改为96, 108, 120刻, 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 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 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 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 而是“字”, 在两刻之间, 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 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 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 禾指麦禾, 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 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 叫做“忽”;如“忽然”一词, 忽指极短时间, 然指变, 合用意即, 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 一个时辰分作八刻, 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 意即, 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 此时阳气最盛, 阴气即时消散, 此罪大恶极之犯, 应该“连鬼都不得做”, 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 关于“字”, 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 如“下午三点十个字”, 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 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 究其原因, 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 与中原人久离, 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 据《隋书律历志》载, 秒为古时间单位, 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 书上没说清楚, 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 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 并非是正午最盛, 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 也有分时辰开斩的, 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 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 必选午时三刻开刀, 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 不计时间, 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 也无鬼做。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 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 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 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 实算96刻, 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旋 时间不大叫做“旋”, “俄尔”表示忽然间。“俄顷”、“倾之”是一会儿, “食顷”功夫吃顿饭。“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 也是片刻短时间。黎明时分称“质明”, 早晨一般称作“旦”。“侵晨”是指天将亮, “中夜”时分夜已半。“旦日”明日第二天, “兼旬”即为二十天。“朔”为初一“望”十五, “晦”为月底那一天。每月十六称“既望”, 这段时间称“居有间”, “方”即正当某时候, “日”字用来表每天。“期月”表示一整月, “期年”表示一周年。“来年”即为第二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一年将尽称“岁暮”, 也称“岁晏”或“岁阑”, 要记诗文时间词, 正确理解是关键。口诀帮你记牢固, 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 在写人叙事, 写景状物方面, 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就教材所涉及的“时间”来看, 其时间词所指大体可分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四大类: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 帝王没有年号, 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 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 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 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 至六十次为一循环, 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 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 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 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 寅为正月, 卯为二月, 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 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 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 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 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 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 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 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 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 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 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 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然杭州人游湖, 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 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 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 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 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 弄清文意, 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文言文中的时间词: 一、表示过去时间的 “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 都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 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 都是副词。例如:“初, 鲁肃闻刘表卒”(《赤 壁之战》);“燕赵之君, 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 “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 都是副 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既克,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 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 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 都是副词。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 “今”意思是“现在”, 名词。例如:“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方’意思是“正”、“正在”, 副词。例如:“方欲行”(《狼》)。“会”意思是“恰巧”、“正好”, 副词。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 “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 “且”意思是“将要”、“将近”, 都是副词。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 “长、久”意思是“长久”, 形容词。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⒚俊㈤币馑际恰熬!�, 副词。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素”意思是“一向”, 副词。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 “立、即”意思是“立即”, 副词。, 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 副词。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 一狼径去”(《狼》);“少间, 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例如:“食顷, 帘动”(《促织》)。“暂”意思是“暂时”, 副词。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 副词。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 夫购声起”(《口技》);“无何, 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 “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 副词。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示特定时间的 “曙、质明”意思是“天刚亮时”、“黎明”, 名词。例如:“自昏达曙”(《促织》);“质明, 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旦、晓、夙”意思是早晨, 名词。例如:“朝晖夕阳”(《岳阳楼记》);“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夜忧叹”(《出师表》)。 “亭午”意思是“正午”, “夜分”意思是“半夜”, 都是名词。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旦日、翌日”意思是“明天”、“第二天”, 名词。例如:“旦日飨土卒”(《鸿门宴》);“翌日送宰”(《促织》)。 “他日”意思是“另外的一天”、“有一天”, “后日”意思是“以后的一天”、“改日”。例如:“他日, 驴一鸣”(《黔之驴》);“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 “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都是名词。例如:“朝菌不知晦朔”(《庄子》);“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七月既望”(《前赤壁赋》);“戊申晦”(《登泰山记》)。 “旬”意思是“十天”, 名词;“兼旬”意思是“二十天”。例如:“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伤肤, 兼旬愈”(《狱中杂记》)。“期月”意思是“一 个月”, “期年、岁”意思是“一年”, “载”意思是“年”。例如:“期月之间”(《后汉书·耿纯传》);“行之期年”(《左传·襄公九年》);“岁赋其二”(《捕蛇 者说》);“五载复还”(《张衡传》)。“明年”意思是“第二年”, 例如:“越明年”(《岳阳楼记》)。 |
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