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华字典

  按部首检索  按拼音检索
2006—2012年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2006—2012年指出的十大语文错误
2012年十大语文错误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 经常用到“发酵”一词, 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酵”字统读为jiào, 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 媒体上多次把“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 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 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 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 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 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 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 大蒜的薹, 嫩的称蒜苗, 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 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 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 “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 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 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 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 原指君主, 引申指“君主的妻子”, 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 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 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 “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 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 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 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 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 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 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 “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 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 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 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 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 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 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 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 “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 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 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 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 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 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 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 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 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 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 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 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 但不少人不会写 “阋”字, 有人误成“隙”, 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 大意是,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 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 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 义为争吵, 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在使用汉字数字时, “零”和“”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 “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 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 “二〇一二年”常被误作“二零一二年”。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 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 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 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 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 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 多次出现“光複”字样, 其实都应作“光復”。“復”, 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 “光复”的“复”指恢复, 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 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 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 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 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 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 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2011年7月, 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 有关报道中说, 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钡奈侍�。其中的“合�!庇ψ鳌昂狭�。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 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 最后在中间接合, 叫作“合龙”。“合�!敝皇强柯T谝黄�, 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 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 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 同秤砣的“砣”;读tā时, 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 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 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 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煜拇视锸�: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 有的用“泄露”, 有的用“泄漏”, 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 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 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 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 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 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 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 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 大意是说, 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 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 计划、规划, 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 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具”, 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 故用“具”。“俱”, 义为全、都、一起, 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前者为名词, 后者为副词, 两者不容混淆。 
 
2010年中国十大语文错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 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 “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 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 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 如“截至昨日, 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 “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 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 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 “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 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 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 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 是指斜目而视, 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 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 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 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 “精”指经拣选的好米, “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 两者并列, 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 是动词, 如“荟萃”“集萃”等, 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 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 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并非实写梨花, 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 “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经�;煜母拍钍�:“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 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 “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 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 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 “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 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 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 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 义为首先受到冲击, 遭遇灾难与不幸, 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 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 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 它是地支的第二位, 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 �:懦剖悄趁说摹肮世铩�, 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 “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 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 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 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 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 其烹饪方式是爆炒, 因而得名“宫爆鸡丁”。其实, 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 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 被尊称为“丁宫�!�。据说, 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罄凑獾啦擞啥「矫窦�, 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 音tiě, 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 是名词。贴, 音tiē, 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 是动词。网上的“帖子”, 虽非纸质, 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 与传统的“帖子”相同, 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 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 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 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 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 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 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2008年, 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时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íng’àn, 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                        
今年高考, 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 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手旁, 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 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2008年末国际金融�;词菩谛�, “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 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 “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 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 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会机构称谓中, “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 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 如“期间, 我参加了一次考试”。“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 应该写成“其间”。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 后者表示相差悬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 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 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近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 “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 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 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2007年十大语文错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 “家父”属于谦辞, 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 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 “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 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 “面对股市, 学会避开无间道”。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 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 “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 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 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 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 而紧箍咒是咒语, 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3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 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 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 水中陆地义则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 “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 “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 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 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煜拇视锸�:权力3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 “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 “权力”应为“权利”, “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 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 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 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 义为唇如枪, 舌如剑, 形容争辩激烈, 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 “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 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 用木炭烧烤食物, 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 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 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 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 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 “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 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 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 媒体上�;嵋谩昂I仙髟�, 天涯共此时”, 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 出神入化, 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 既不忠实于原著, 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2006年十大语文错误                                
1.将“像”错为“象”, 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 错成“戍”字, 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 错成“州”字, 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 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 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 ‘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恰霭l’的‘發’;‘髮’音fà, 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 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 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 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 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 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 用括号括起来, 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 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 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 性也”, 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相关资料

  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
  2021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汉语盘点2021”年度字词揭晓
  2021年国民年度十大流行语
  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202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版)
  2020年度十大热词
  2019年中国十大新词语
  《人民日报》公布易错词语(180个)
  《人民日报》公布易错成语
  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版)
  2019年度十大中文搜索流行语
  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版)
  2019年十大流行语
  2018年度十大新词语、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
  2018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版)
  2018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发布2017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公布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7年“十大热词与年度汉字”(互动百科版)
  最容易写错的词语
  汉语盘点2016”年度字词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