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明节的别称 |
|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寒食节、柳节、秋千节等,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 也是传统节日。 ![]() “八风”即八方来风,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 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 “齐”即“洁齐”之意, 农历三月一到, 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从节气来讲, 清明固然是“节”, 但同时还是一个重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唯有清明。正因清明身兼“两节”, 故兼具自然色彩及人文内涵, 既能反映天气及物候变化, 又自带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如果以一种植物来代表清明节的自然色彩和人文内涵, 则非柳树莫属。 古时的清明节, 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习俗是吃冷食、禁火;上巳节的习俗是“祓禊”、沐�。磺迕鹘诘南八资羌雷嫔埂⑻で�。而这三个节日的习俗, 均有柳的身影, 故古代的清明节又称“柳节”。 清明节插柳、戴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籍记载, 晋文公重耳早年为避难逃亡在外, 随行的侍从有一人名为介子推。他在重耳断粮时曾“割股”救他。重耳回国即位后, 对一直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 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 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令人从三面火烧绵山, 想逼介子推下山, 但介子推宁死不屈, 和老母亲焚身于一棵大柳树下。 今日清明, 又称“寒食节”, 最适合背的诗莫过于《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非常著名, 字面浅白易懂, 然而意韵无穷, 角度独特, 写尽长安城中寒食特色。 诗的大意是:春天的都城东风殆荡, 处处飞花, 正值寒食节日, 举城禁火, 傍晚时, 汉宫赏赐蜡烛, 送往王公近臣之家, 袅袅轻烟飘散, 代表着王侯的无上地位。 以汉代唐, 是唐诗的一个习惯笔法, 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里要特别解释的, 是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和“传蜡烛”的习俗。 时间要远溯到春秋时期, 因晋国内乱, 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十九年, 风餐露宿, 百折不挠, 历尽艰辛苦辱, 最终在秦国帮助下返晋称帝, 史称晋文公。登基后, 仅用了四年时间, 便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霸, 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 在他流亡过程中, 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行贤士, 曾立下汗马功劳, 甚至“割股奉君”, 就是在重耳病饿晕死的时候, 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和野菜一起熬汤为他补充体力元气。 但是重耳返晋后, “未尽行赏”便出兵伐敌, 封赏之际竟然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功成身退, 携老母隐居绵山, 从此远离了朝廷。 有邻人替介子推抱不平, 便写了一首打油诗张贴在城门上, 重耳惊觉自己的忘恩负义, 连忙派人寻找介子推, 然而绵山如此之大, 何处寻得? 重耳寻人心切, 竟然命人三面烧山, 网开一面等介子推出现, 谁知竟然因此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重耳铸成大错, 抚尸痛哭, 遂将介子推葬于绵山, 修祠立庙, 并下令在从此在这一天禁火寒食, 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祭祖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 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 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 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 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 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 后为了避忌讳, 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 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 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 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 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 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 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缤妃、宫女们玩�!� 清明节, 人们荡秋千以取乐。《通俗篇》云:“秋千本山戎之戏, 自齐威公北伐山戎, 此戏始传中国。”这是说, 春秋时期, 北方的山戎族创造了这项活动。后来, 齐桓公北伐山戎, 将它带入中原。荡秋千, 唐代颇为盛行。诗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 画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墙红杏里, 女郎撩乱送秋千”。《开元大宝遗事》里说:“天宝宫中, 至寒食节, 竞竖秋千, 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由于秋千在空中飘荡, 快活得有若神仙, 唐玄宗还特别称这种游戏为“半仙之戏”哩。 到了北宋, 出现了水上秋千, 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叹东京梦华录》谈到北宋皇帝驾车临水殿观船夺标的同时, 要立 秋千取乐:“又有两画船, 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上竿, 左右年院, 虞候监教, 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 谓之水秋千。” |
| 相关资料 |